“设备参数正常!”
“这批废旧阀门修复后还能再用半年!”
清晨的洗煤厂厂房里,党员突击队队员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枣矿集团高庄煤业全力冲刺降本增效目标的关键时期,这支由12名党员组成的“红色战队”,以钉钉子精神扎根生产一线,用设备“精养”、物资“复活”、流程“提效”的实干举措,破解成本管控难题,让“红色党旗”在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泵房里的“设备管家”
设备稳定运行,是减少成本浪费的“生命线”。面对泵房、压滤机等设备的运维重任,党员突击队创新推行“党员分片负责制”,将责任压实到每一名队员身上,把尾矿泵房、二级泵房、水洗泵房三大关键区域科学划分,以3人一组的模式认领包保任务,让每台设备都有专属“管家”,彻底消除运维“盲区”。
为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突击队还建立“每日专项巡检+每周深度清整”的立体化保障机制:队员们穿梭在设备间,仔细核查运行参数、倾听设备异响、排查管路渗漏,不放过任何细微隐患;每周固定时间,他们又化身“清洁员”,对设备积尘、运转部位等关键点进行深度清理与维护,从“日常监测”到“深度保养”形成闭环管理。
操作台上的“金点子”
“能修就不换、能复用就不丢弃”。为唤醒闲置资源的价值,突击队主动开展废旧物资清理专项行动,对除铁器收集箱、废料堆等易藏“废旧宝贝”的区域进行排查,将可回收利用的阀门、配件、废弃管路等物资一一收集,集中“会诊”,曾经的“闲置品”变成了“省钱宝”。
在机电车间里,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拆解废旧部件,有的用砂纸仔细打磨除锈,有的则对零件性能进行检测。
他们按照“可复用、可回收、可处置”的标准精准分拣——生锈的阀门更换密封件后重新上岗,磨损的皮带配件经修复打磨恢复功能,就连无法复用的废旧钢材、线缆,也分类移交回收部门实现循环利用。
废料堆里的“魔术师”
车间里,焊花闪烁。贾秉玉带着徒弟杨菊焊接刮板钢,他手里拿着耐磨焊条:“这焊条得选和刮板钢匹配的材质,分段焊才不会变形,焊完再打磨平整,跟新的一样。”职工杨福滨凑过来,指着刮板钢说:“以前这玩意儿磨损了只能整根换,一根500元,3个人换一次得半天。现在修修能用20个月,比以前多‘活’一年!”
车间另一角,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围着一堆废旧阀门忙活。操作工张强拿着砂纸打磨阀门上的锈迹,旁边的桌上摆着刚换好的密封件:“这些阀门看着旧,换个密封件就能用,比买新的省一半钱。”去年,厂里撤换了1500米废旧胶带,技术团队和突击队一起筛选、切割,做成了挡煤皮子和甲带给煤机衬带。“你看这块挡煤皮子,新的要160元,用旧胶带做只要30元。”张强拿起一块衬带,“这甲带给煤机衬带更划算,新的3100元,自己做才300元,一年能省好几万!”
最让大家骄傲的是导向滚筒的修复。“以前一个滚筒买要5000元,两年就得换一批。”张强指着修复好的滚筒,“我们用合金钢板卷成筒,成本才2200元,把旧滚筒的耐磨层贴上去,焊牢固再打磨,转动起来比新的还灵活。”现在,车间里的废旧物资都要先“会诊”,能修的修,能改的改,连不能用的钢材、线缆都要分类回收,真正做到“不浪费一块料”。
如今,走进高庄煤业,“设备零故障”“物资不浪费”“流程更优化”的景象随处可见。夕阳下,党员突击队队员们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那面高高飘扬的党旗,指引着他们继续在降本增效的战场上交出亮眼答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