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矿集团高庄煤业公司33下06回撤工作面的巷道里,几节表面带着磨损痕迹、边缘有些变形的风筒斜靠在墙角,通防工区风筒工高彤蹲下身,伸手拂去风筒表面的浮尘,指尖划过那些细小的破损处时,眼神里满是笃定:“别瞧它们现在模样‘憔悴’,等修复好了,照样能重新‘上岗’,给其他工作面送新风!”
(修补风筒)
这一幕,正是通防工区响应降本增效号召的生动缩影,更折射出高庄煤业在成本管控中“于细微处挖潜力”的坚定思路。面对生产成本管控的关键课题,该工区没有紧盯“大西瓜”,反而从风筒管理这类“小芝麻”入手,精准发力。为了让风筒回收复用形成长效机制,该工区首先梳理责任链条,制定出详尽的《风筒回收、修复、复用管理办法》,把风筒从投入使用、井下回收,到检查筛选、修复加固,再到验收合格、重新发放的全流程都纳入闭环管理,每一步都有明确标准和责任人。
“以前风筒用完了,有时候会因为没人管,就堆在一边等着报废。现在不一样了,‘谁使用、谁回收、谁负责’,而且回收率、复用率还和班组、个人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高彤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工具演示风筒修补的步骤,“现在大家都把回收风筒当成自己的事,看到能修的风筒,都会主动收集起来。”
为了让修复工作更高效,该工区还在井下材料库专门设了个“风筒修复点”。以往,破损风筒要运到地面修复,来回路程耗时长,还容易在运输中造成二次损坏。如今,修复点就设在井下,修补工具、粘接材料一应俱全,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随时能开工。对于那些只是轻微破损、接头老化的风筒,工作人员会仔细清理破损处,用专用胶水粘接、用胶带加固,每修复完一节,都要对照通风安全标准反复检查,确保风筒使用时不漏风、不变形。
(工作面风筒)
精细化的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三季度以来,通防工区累计复用风筒320节,直接节约材料费用近8万元。更重要的是,新风筒采购量减少了,库存压力小了;原本可能被丢弃的废弃风筒“变废为宝”,也避免了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风筒的使用寿命足足延长了一倍多。
“风筒回收复用只是个开始。”通防管理部部长杨尚波看着修复好的一排排风筒,语气坚定,“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琢磨降本增效的新办法,探索更多物资材料的循环利用途径。”
高庄煤业将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管控,从各个生产环节深挖内潜、精打细算,以扎实的“内功修炼”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