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矿集团滨湖煤矿综合服务中心维修队承接了矿井供暖设备停运维保专项任务,面对往年需增配人手的季节性作业,该团队主动承诺,人员零增补、标准不降低、工期全保障,为何会出现如此“大反转”?
(职工在维保供暖设备)
这一效能转变源于该矿推行的岗位市场化运营改革,原来岗位定员需要16人,通过建立岗位动态调配机制,构建“岗随事转、薪按效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目前仅11人便挑起了原本16人的工作重担,两个工作岗位的人员可以互相调剂,工作任务被量化分解,绩效差异化分配,彻底改变传统定员管理中“见者有份”的大锅饭模式。
“通过机制变革,我们主动探寻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在有限的人员配置下创造出更多价值,实现从‘人力依赖型’向‘效能驱动型’转变。”滨湖煤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刚说。
该矿市场化运营优势在多岗位显现。以浴室管理模块为例,通过实施精准定岗、精细流程、精益成本管理,将职工、来宾浴室8个传统岗位优化重组为4个复合型岗位,人员压减50%的同时,月度费用降低了7000余元,运营成本压降率达42%。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岗位,4名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出色完成日常工作,还实现了“岗效联动、节约归己”目标。
(职工浴室)
通过推行岗位市场化运营,彻底摒弃了以往“按人头定薪”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工作成果量化考核为核心的薪酬体系。曾经那种“人多好办事、增人就增资、岗位人员冗余”的粗放式人员管理与工资分配局面,已被“减人不减资”的全新理念所替代。
在该矿井下炸药库,同样上演着岗位市场化运营改革带来的成效。面对2名职工即将退休带来的自然减员压力,经过多方协商,制定了岗位运行考核方案,6人对岗位实行市场化承包。测算显示承包后人均月工资增长2000余元,增幅达36%。该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人员短缺问题,更通过绩效机制激发了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提升。
正是通过引来市场“活水”,激活效益“源头”。滨湖煤矿经济成本的降低、职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职工个人也因收入的增加,工作积极性愈发高涨,形成了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矿井“获益”、个人“增收”的“双赢”局面。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