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动态

田陈煤矿:厚“技”薄发 打造技术人才“强磁场”

作者: 梁晓彤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15日

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枣矿集团田陈煤矿聚焦三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山东能源集团“31789”人才工程,将培养优质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持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常态化长效机制,通过定向培养、搭建平台、名师带徒等多种途径,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培育出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技术人才、能工巧匠,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力。

挖掘“好苗子”  配好“营养餐”

清晨时分,天色微亮,但在该矿青工实操基地,综采一区机电技术员曹亮已经在对当天将要进行的“技术大讲堂”进行“备课”。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教会别人,如果不能让别人容易理解,那说明自己还没有掌握透彻。”曹亮说。

参加工作12年,从一个青葱少年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工匠人才。今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曹亮的顺利成长,得益于该矿常态化开展的人才定点培养计划。

“我们制定人才定点培养计划,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技术基础或者浓厚兴趣的职工,通过自荐或者推荐,进入储备人才库,对其进行定点培养,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营养餐’,尽快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人才。”该矿组织人事科科长丁行涛介绍,截至目前,该矿通过定点培养,让数十名职工走上专业技术岗位,使技术人才的挖掘培养更加精准、更出成效。

建好“大舞台”  奏响“最强音”

人才要发展,硬件不可少。走进“创客空间”,“草根创客”梁朋正一丝不苟对一项“五小”创新项目进行完善。

“练功不仅要底子好,更要多动手,这样才能够将理论转化成看得见的成果。”作为一名职工,梁朋深知,只有通过理论加实践,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骨干。为此,他将“创客空间”当成自己的家,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如今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日前,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荣获山东能源第二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这一殊荣的获得离不开他的努力付出,也是该矿“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的一个缩影。

为使技术人才能够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演绎精彩,该矿遵循“高端化、梯队化、年轻化”的建设原则,着力搭建“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创客空间”“创客联盟”等多个技术创新孵化平台,进一步加快技能大师的培养从“1”到“1+1”“1+N”的裂变。同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坚持常态化开展职工技能大赛、职工技术比武、岗位实操竞赛、创客成果展等,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全员创新成果评比,对科技含量高、产生效益大、推广价值高的成果原创人员进行奖励,并将他们纳入领导干部和后备领导的人才库,让技能之才、实干之才和创新之才既得“位子”,又得“票子”,还得“面子”,让“草根创客”们名利双收。

优选“名师傅”  带出“好弟子”

名师出高徒,桃李齐争艳。来到该矿制修车间,徒弟胡冬冬在师傅杜鸿立的带领下,正对一台采煤机进行认真检修。

“虽然我师傅岁数不大,但他是‘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这些年已经带出了十几名弟子了,在他的徒弟里面,我算是比较笨的一个了。”胡冬冬说。徒弟说自己笨,但师傅杜鸿立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对于每一名徒弟,都要以最大的能力悉心教导。通过勤奋学习,胡冬冬已经熟练掌握了采煤机常见故障的检查和维修,对于“疑难杂症”,也有自己精准的判断和独特的解决方式,而且他也即将“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

在“师带徒”工作中,该矿打破传统,大胆探索,率先实行“一师多徒”“多徒多师”和“多徒一师”的新模式,通过层层筛选,选出德才兼备的师傅人选,为一名师傅指定两名以上的徒弟,为每名徒弟指定两名以上的师傅,采取相互联动机制,师傅和师傅之间相互弥补了短板,徒弟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一个有活力的企业,离不开一群有活力的人才,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离不开一群快速成长的人才,下一步,田陈煤矿将牢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持续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推动人力资源积厚成势,实现职工与企业的融合共赢。”田陈煤矿矿长陈亚东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