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总,洗煤厂精煤仓放煤漏斗锈蚀严重,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了,需要外委加工新漏斗,施工方报价10万,包含安装拆除费用……”
“你去问问修理厂有没有办法。”
这是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考核办主任聂军向财务总监姚守元打报告要资金的一幕。碰了一鼻子灰的聂军,转而将目光落在了修理厂。
“孟厂长,公司今年受煤炭市场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资金吃紧,这个时候如果放煤漏斗选择外委的话,十万块的外委费用,将加重经营压力,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划算。”聂军说。
“行,大道理我明白。咱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外委,十万可不是小数目,能省就得省下来,我马上安排人。”修理厂厂长孟波说。
为缩减漏斗维修费用,修理厂内部抽调技术力量,成立临时抢修小组,一场“外委变自主”的大戏就此上演。
有数据才能施工,为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修理厂技术员李明福和副厂长褚福兵赶赴现场进行勘察。两人身上绑着安全带站在煤仓口进行测量,核算尺寸。同时,他们还查阅设备安装资料、图纸,又召开了检修方案研讨会。仅现场测绘、优化方案就足足耗时一天。
方案定下来后,抢修小组便开始加工起来。在修理厂车间内,焊工大拿陈凡东手握焊枪,他一会站一会蹲,忙碌地焊接钢板。耀眼的焊花在空中飞舞,阵阵烟雾在空气中弥漫。蓝色的弧光下,焊条顺着焊道移动,一条条完美的焊缝被焊出,牢牢地将钢板“粘连”在一起。一周的时间,经过选料、切割、焊接、刷漆涂装,一个高6米重0.6吨的漏斗和保护罩被制作出来。
接下来就是旧漏斗的拆除和安装,为了不影响生产,矿上只给了抢修小组一天半的工期,时间紧、任务重。在面对第一关拆除工作,因旧漏斗位置太高,如何把这个“铁疙瘩”拿下来,成了一道难题。有人提议租赁吊车起吊,但很快这个建议被副厂长褚福兵否决了,“租吊车不用钱?能自己干的,不要想着外委。”
抢修小组又是一番测量、论证,最后选择使用装载机托举配合手拉葫芦起吊的方式,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顺利的完成了漏斗的拆卸,这一项又省下2200元吊车租赁费。在安装时,他们又把这一方法稍作改动,确定吊点后,在上仓口使用两个2吨的手拉葫芦牵引漏斗,再由一人负责定位焊接。组装、固定、焊接,大家默契而紧张地配合着,大锤的敲击声、焊机的呲呲声互相交织着,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快,把扳手递过来,保护罩和喷雾安装完,漏斗马上就能重新‘上岗’了!”“加油啊,兄弟们……”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加油鼓劲声中,新的漏斗终于按时完成了安装。
两天后,修理厂大院内。“福兵,精煤仓漏斗修得很成功啊!”考核办主任聂军指着正开叉车忙碌的褚福兵说。
坐在驾驶座上,褚福兵笑着说:“能自修不外委,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