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评论园地

“与其抱怨市场,不如刀刃向内”,降本增效要注重“内功”修炼

作者: 陶书文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3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与其抱怨市场,不如刀刃向内”

降本增效要注重“内功”修炼


在煤炭行业周期性波动与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多数煤矿企业将经营压力归咎于“市场形势不好”。然而,包括枣矿集团在内的全国煤炭企业降本增效实践表明,市场下行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刀刃向内、深挖管理潜力,企业完全能够在材料消耗、流程优化、技术创新等日常管理中,开辟提质增效、降本增收的新空间。这些实践有效的做法,充分证明与其被动等待市场回暖,不如主动修炼管理“内功”,以自己工作的确定性,对冲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材料管控:从“粗放消耗”到“物尽其用”的精细化管理


材料成本是煤矿成本结构中的“大头”,但许多浪费往往隐藏于日常管理的缝隙中。工作中,不少单位对材料管控还停留在“区队上报-科室统计-现场核对”的粗放模式,还没有完全做到对源头设计、过程监督、复用质量的盯控、监管、约束,甚至个别考核员成了管控材料的“关键”,效果“因人而异”,没有“因机制而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看到,田陈煤矿通过“定额+总额”双控管理,严控计划审批源头,结合清仓利库、修旧利废,一季度吨煤成本降低近100元。兴隆庄煤矿机电工区推行《材料考核管理制度》,建立“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追踪机制,利用看板管理实现材料投入全过程可视化监管,并通过“有旧不用新”原则减少新材料投入。黄陶勒盖公司更将废旧锚杆、钢材等“垃圾”变为“宝贝”,修旧利废累计创效470万元,废旧物资流转节约成本184万元。山西的麻家梁煤业通过“成本控制做减法”,在设计中坚持“一工程一措施、一项目一方案”,优化采掘接续和支护工艺,减少施工浪费,同时回收废旧钢管、锚杆等材料,翻新加工后复用,实现“物尽其用”。


这些案例证明:材料管理的精细化不仅能堵住“跑冒滴漏”,更能激活存量资源的价值。



流程优化:向生产组织要效率,向时间差要效益


生产经营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和低效操作,是成本攀升的隐形推手。在煤矿市场好时,不仅容易出现“大手大脚”的浪费现象,在管理流程和生产经营组织中,也容易滋生流程复杂、环节过多、人员冗余、工效低下等问题,看似人人有事可做,其实工作量都不饱和,“安置性”大于“必要性”,管理和生产组织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


我们看到:枣矿集团本部10对矿井通过“避峰填谷”用电管理动态优化,降低电力效费占比;同时科学优化生产接续,利用时间差降低设备租赁费用。柴里煤矿实行《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煤质管控考核奖罚细则》,对升井原煤质量实行日检测、月考核,提质加产,降质扣产,把煤质管控的效果直接体现在职工收入中。滨湖煤矿开展岗位评估和人员能力分析,合理设置岗位,优化人员配置,避免人员冗余,确保人岗相适。西北矿业的正通煤业、黄陶勒盖公司通过启用全面预算系统,强化成本费用前置预审,对超预算支出刚性约束,同时线上集中采购节约1.3亿元。河北的冀中股份郭二庄矿将全年材料费用分解至各区队,实行“节约奖40%、超耗罚60%”的刚性考核,调剂积压材料降低采购费36万元,修旧利废节约材料费110万元。


这些举措表明:效率提升的本质是对时间、空间、资源的系统性重组。


技术创新:小改小革的“微创新”撬动大效益


技术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基层员工的智慧往往能成为降本增效的“金钥匙”。煤炭市场在下行,新设备采购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一些退下来的配件虽然变形或生锈,但很多都有复用价值;一些消耗多的配件,完全可以通过自制进行替代。我们坐拥大量的人力创新创效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出“人人创新、人人创效”的效果。


我们看到:枣矿团委在3月5日启动的“降本增效•岗位建功”青年突击队行动中,现场制作井下吊线重锤、预制水泥盖板、修复道叉,直接创效1.8万元。付村煤业巷修工区将63下05工作面替换下的200余块旧锚杆盘,直接转运至83采区轨回联巷复用;八亿橡胶公司采用技术比武与修旧利废、自主创新相结合方式,自主焊接维修生产使用的胶桌等设施、配件,实现了技能竞赛、降本增效“双丰收”。滨湖煤矿推广准时制生产(JIT),狠抓22项措施落实,深入推进生产降本、技术降本。硫磺沟煤矿破解了ZF14000型支架立柱自降难题,年节约维修成本80万元。亭南煤业通过KPI目标管理,完成63项精益改善项目,征集职工提案1810项,创效3346万元。


这些案例揭示:改善就是创新,创新不一定是颠覆性突破,而是通过小改小革的“微创新”持续积累,形成降本增效的乘数效应。


全员参与:从“成本管控”到“经营意识”的文化重构


市场波动是外因,管理效能是内因。降本增效的核心在于激发全员主观能动性。面对行业变局,企业向内挖潜的空间远大于外部因素的局限,需摒弃“等市场好转”的惰性思维,转而以精益管理为抓手,将降本增效嵌入生产全流程,通过从“成本管控”到“经营意识”的文化重构,把“一阵子”的降本增效做法,变成“可持续”的经营文化。


我们看到:田陈煤矿构建“人人管成本、人人抓成本”的考核体系,通过正负激励将压力传递至一线;新安煤业推行“人人都当家”理念,细化“五降本四创效”措施,鼓励职工“捡芝麻”与“抱西瓜”并重;西北矿业通过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实现税务创效2.71亿元;郭屯煤矿创新设备管理理念,多管齐下变革管理方式让设备“休假”与生产“增效”良性循环;东滩煤矿将成本指标细化到每个岗位,让员工深刻认识到降本增效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些单位,把节约作为长期的坚持,变成全员的行动,从一颗螺丝钉的回收再利用,到设备的精心维护以延长使用寿命,从优化操作流程以减少能源消耗,到严格规范废旧材料回收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支出。


这些做法揭示: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的不一定是体量最大的企业,而是管理最精细的生存高手。


枣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文在今年工作会上指出:“面对市场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以及不确定性,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超前辩证分析,增强信心决心,拿出实招硬招,持续推动企业稳健有序发展”。让我们坚定底气和信心,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练内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以“刀刃向内”的突破精神,锲而不舍地把各项举措转化为务实行动、成效成果,以本单位“小目标”的成功实现,保证集团公司“大目标”的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