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动态

锚定基层一线 在实践中淬炼成长——三河口矿业打造“1236”青年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 刘涛 马传龙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3日

“跟着师傅在井下学习打注水孔、喷阻化剂的这段日子,我真正明白理论知识只有扎根一线实践,才能长出‘真本领’。”近日,在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公司大学生员工中秋座谈会上,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许沐伟的发言,道出了该公司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成长感悟。

今年以来,三河口矿业公司紧扣“育才、用才、留才”主线,以“下基层、进班组”为核心导向,构建“1236”分段进阶式培养体系,让高校毕业生在井下一线经风雨、长才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要让高校毕业生丢掉‘干部身份’的思想包袱,在基层班组的‘大熔炉’里练就过硬本领。”该公司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针对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公司首先打破“专业对口管理岗位”的传统分配模式,根据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等专业方向,将10名毕业生全部分配至防突、综掘、综采等井下区队班组,并创新推行“三导师”制度——为每名毕业生配备生活导师、业务导师和职业导师,同步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动态跟踪记录其井下实践表现、技能掌握进度与岗位适配情况,确保培养方向始终贴合基层需求、锚定一线实际。为帮助毕业生快速完成从“校园人”到“矿山人”的转变,公司精心设计“1236”分段进阶培养路径,将“一线实战”贯穿见习期全过程。

入职首月的“岗前培训”阶段,公司摒弃单一理论授课模式,增设“基层工区工作介绍”“班组作业流程解析”等特色模块,组织毕业生实地走访井下工作面,提前熟悉巷道布局、设备运行场景,树立“扎根基层、从班组做起”的职业认知。

进入2个月“认知融入期”后,毕业生正式加入井下班组,与一线班组长“同下井、同作业、同班会”,在全时段跟班历练中适应井下工作节奏。据统计,见习期间所有毕业生出勤率、下井率均达100%,人均每班下井时长不低于7小时,快速褪去“书生气”,接上“地气”。

3个月“技能实践期”则聚焦“动手能力”提升,通过“师傅带徒、实操教学”模式,让毕业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岗位技能——综采工区检修班的徐铸跟着师傅学习刮板运输机拆装、液压支架操作,从“看师傅干”到“自己动手试”,逐步掌握设备维护核心技能;通防工区的王先治实践完成测风、瓦斯检测工作,综掘工区的梁恩来协助技术员排查采掘面安全隐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

而在最后的6个月“独立担当期”,公司重点培养毕业生独立承担任务、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定位个人发展方向,成长为“能顶岗、可担当”的基层储备人才。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毕业生找准成长短板、明确提升方向的手段。”为保障培养质效,公司建立“113”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月度通报学习进度、季度提交成长报告、阶段开展技能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考核的“一通报一报告三考核”模式,形成“考核-反馈-调整”闭环管理。

如今,在三河口矿业公司的井下一线,随处可见年轻毕业生忙碌的身影:许沐伟在06运输巷熟练操作钻孔设备,梁恩来在采掘面记录围岩变形数据,吴程来凭借专业优势快速掌握单轨吊操作……这些从高校走出的“新鲜血液”,正以基层为起点,在矿山的沃土上扎根生长,用实干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职业答卷,也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储备着坚实的人才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