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米井下巷道深处,枣矿集团高庄煤业综掘二区职工王秀建来到73上08材料巷,迎面扑来的是凉爽的微风,仿佛置身于山间清晨。他笑着说:“现在干活,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该公司更换6道老旧风门后,迎头温度稳稳降至25℃以下,粉尘浓度被控制在4mg/m³以内。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矿工们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对安全生产的坚定承诺。
(跟换风门)
然而,这样舒适的工作环境并非一直如此。以往到了夏季,地面降雨频繁,部分井下巷道内如同桑拿房一样湿热。更糟糕的是,随着工作面不断延伸,该区域“运进材回”通风模式弊端尽显,湿热的空气掺杂着皮带运输的扬尘涌入施工地点,一件件滴水的工作服,一声声沉重的喘息,就像一记记重锤,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在该公司通防工区的会议室里,气氛同样凝重。大屏幕上,通风系统的数据曲线如同过山车般起伏,风阻大、能耗高、环境差的问题一目了然。“必须改!”通防管理部部长杨尚波说:“咱们此次务必要攻克这一难题!”一场从技术革新到管理升级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会议研讨)
技术团队一头扎进井下,像侦探一样寻找问题根源。他们拿着专业仪器,穿梭在蜿蜒的巷道中,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经过无数次的测量和分析,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一巷两用”的创新方案应运而生,这个方案就像一把钥匙,要打开西七采区通风难题的锁。但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井下-530车场新建混凝土隔墙时,坚硬的岩层给施工带来了巨大阻碍。钻头“砰砰”打下去,只在岩石上留下拇指大小的坑,进度却十分缓慢。但工人们没有退缩,他们轮班作业,日夜奋战,终于成功将车场划分为进风与回风双通道。
(巷道风机)
改造完成后,巷道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当第一股清新的风顺着新通道吹进巷道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仅意味着缩减了60米新掘巷道,节省近50万元成本,更意味着通风难题有了转机。
如今的高庄煤业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谋划着引入智能设备,让通风系统装上“智慧大脑”,实时监测、自动调节;他们还在不断优化巷道布局,健全长效机制,要让通风系统“呼吸更畅、运行更稳、保障更强”。这一场通风系统的改造,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胜利,更是“安全发展、科技兴安”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为矿井安全生产注入强劲新动能,照亮了高庄煤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