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机电运输专业岗点多、战线长、覆盖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往往是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将“软肋”打造成“硬核”,通过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枣矿集团田陈煤矿有了一套颇为有效的“标准”。
该矿结合实际、精准施策、创新管理,以“大机电”思路为统领,通过“纵横联合”,有效提升了机电运输机专业管理水平,为矿井保驾护航。
“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以往各单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不论在设备维修还是人才配备,乃至技术支持上都已很难满足当前矿井安全生产需要。‘大机电’工作模式势在必行。”该矿机电科科长刘明龙说。
思路决定出路。为解决这一现象,机电专业先后多次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并多次召开专业班子会、下属单位班子会、干部职工大会,经过沟通研讨、分析利弊,各单位一致达成共识:“一家人一条心,机电一家亲。”“大机电”理念在层级传输和口口相传中逐渐深入人心,机电专业所有人员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有效解决了紧要关头无人可用现象。
组建的“110应急预备队”,通过集中短期培训,相互熟悉现场,了解机电设备使用原理、维修情况,做到“召之即来、来者能战、战无不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日常工作中大家各守一方,当一家有困难时,专业联手众志成城,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职能,促进安全生产。
“以前,都是关门过日子,现在敞开门干工作,难度大的工作各单位之间联合互助,真正实现了共赢。”刘明龙说。
组织专业搭台、区队行动、骨干参与的机电设备“把脉问诊”交流会,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成功之举。以拉呱话家常的形式讲维修故事、机电案例、遇到的险事等,一些老师傅也主动把身上的绝技、绝活和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大家分享。这些交流中的金点子、绝技、绝活和安全小故事、技术小改造以及“疑难杂症”的破解方法,最后整理汇编成实用的设备故障“诊断卡”,让新技术、新技能、好经验、好做法一纸永流传,为以后技术人员维护设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如今机电设备“把脉问诊”交流会,已成为全矿职工追捧的热门活动,职工通过参加交流培训活动,提升技能素质水平,适应了新装备的需求,促进人机相宜。
该矿还通过定期开展“红旗区队”“优秀班组”评比和“技术比武”活动,引导单位和职工在竞技、交流中同进步、共成长,以此促进机电运输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随着矿山装备的升级,对机电设备的检查质量和工作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机电科成立了“专家队”,以“巡查督促”“会诊帮扶”的方式,每月召开一次机电现场会,并利用课件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从根源上杜绝隐患再次发生。
今年以来,“专家队”先后在运搬工区、皮带工区、运转工区等单位开展“对标会诊活动”16次,查出安全、质量、生产、和谐等各类问题96项,并责任到人,督促整改,定期验收,促进了各单位的安全和谐发展。
“隐患收购制”是调动全员同力查隐患的得力之举。通过有奖征集的方式,举全员之力查找工作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据统计,机电专业每月收到职工排查出的隐患高达数百余条,整改率100%,营造了人人想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目前,田陈煤矿机电专业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工作室”3个、“煤炭行业技能大师”2人、高级技师23人、技师36人,年创新项目100多个,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是田陈煤矿多年来科学化管理的结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