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器使用年限满三年或备用自救器库存年限满五年时,就要进行报废处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近日,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发挥过期自救器最后一分“余热”,组织通防技术人员到井口信息站、区队班前会开展自救器培训“上门服务”。
(在井口信息站组织自救器集中培训)
“首先将自救器移至身体右前方,打开外套,扣开封条,展开气囊,注意气囊不要扭折,咬住口具,一定要紧闭嘴唇,然后夹住鼻夹,戴好安全帽。”在综采工区班前会上,通防科测风班长于成宝对ZH30C隔绝式压缩氧气自救器佩戴方式进行讲解示范。同时,向职工普及自救器的构造、原理、日常维护及注意事项。
“吸气时氧气会从气囊、呼吸阀、口具进入人体。呼气时气体经过呼吸阀、呼气软管进入清净罐,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清净罐内装的吸收剂吸收,余下的氧气进入气囊与减压器输出的氧气混合,如此反复完成呼吸循环。”于成宝说。
(职工使用自救器)
“理论+实践”职工既动脑又动手,参训职工听完讲解示范,逐一上手进行实操。对于个别通过培训仍没有掌握使用办法的职工,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方式“开小灶”,确保在场每一名职工都能熟练掌握自救器。
接下来,自救器实操培训又增加了难度,职工需要蒙上眼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救器盲戴。无光线模拟了突发极端状况下的视觉环境,更加贴近“实战”,真正提高职工自主保安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自救器蒙眼操作)
“本以为戴自救器是挺简单的一件事,可蒙上眼睛后就失去了最依赖的感官,一通操作下来手忙脚乱的,今天的培训很实用、很受用。”掘进工区电工张玉明说。
据了解,该公司已完成自救器更新换旧工作,过期自救器业已分配到综采、掘进、开拓、运搬、机运等工区,后续通防专业将持续开展自救器培训,让每一名职工懂原理、会操作,切实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安全生产、自主保安打下坚实基础。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