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突破是枣矿通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保持定力、以变应变、稳扎稳打,以全局的高度擘画枣矿的发展蓝图,以求实务实的作风和枣矿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担当标定转型突破、赶超跨越的行动坐标,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南泥湾、焦裕禄、亮剑“三种精神”,在转型发展的砥砺中改革创新,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埋头苦干,主要经济指标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成绩,探索了百年煤企转型升级之路。枣矿各媒体推出“转型突破这一年”系列报道, 回顾今年以来集团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务实奋进砥砺前行,转型突破迈出的坚实步伐,展现矿区各产业板块稳健发展的转型变化。
今年以来,受环保政策、现场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高庄煤业公司生产经营一度陷入被动,发展的担子异常沉重。该公司明确特殊时期经营管控重点,以“两化融合”管理为主线,进一步建体系、立标准、强制度,确保以高质量的经营管控推动矿井降本提效,全力冲刺各项任务目标。
建体系夯基础
“三链五全”全价值链、全面对标、产销深度协同……多年来,该公司打造了一批先进的管理品牌和工具。如何发挥出它们的最大合力?
该公司以建体系、立标准、强制度为关键,巩固以往经验,整合优势资源,倾力打造安全、生产、经营、党建、后勤五大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一个智能化平台全面管控的“‘5+1’两化融合”精益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定额定员”为基础、市场“三要素”为核心、“六大体系”为保障、“九大市场”为支撑的“11369”内部市场化管理体系。
体系中的部门壁垒、职能分割如何打破?他们以“三链五全”全价值链管理经验为支撑,整合优化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并通过业务竞赛等形式,强化上下层级、前后流程的协同协作,从“井口”到“炉口”、从专业到岗点、从环节到细节,环环相扣,实现了管理流程贯通、效率持续提升。
立标准固根基
形成101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完善362项工作流程及标准……一组简要的数字,是该公司严格“立标准”的生动写照。
立标准、用标准,必须从实际出发。近日,他们组织人员挂靠基层单位,对各岗位的每班劳动量、材料消耗等内容进行记实、分析,精准识别安全、质量、成本等方面的“风险点”,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目标、流程、标准,制订精益化、精准化的考核细则,确保“两化融合”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我们通过‘劳动写实’的方式,进一步细化管理颗粒度,能落实到岗位不到班组,能落实到班组不到区队,真正将‘两化融合’落到‘最小单元’。”该公司经济运营中心主任杨为缤说。
他们还编发岗位标准作业卡,将目标、流程、标准、制度等融于一张“小卡片”,帮助职工更加熟练地记住标准、深刻地理解标准、高效执行标准。
标准是考核的依据,考核则是标准落地的保证。他们以市场化考核为依托,建立公司、专业、单位、班组、岗位“五级市场”,差异化制定岗位定额,精准分解、逐级压实生产经营预算指标,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精准考核,推动各项工作提质提效。
强制度聚合力
连日来,一场覆盖全层级、全业务的“废改立”工作在该公司紧锣密鼓进行。他们针对制度落实、考核兑现等情况进行“回头看”,科学拟订各项新文件、新制度。
科学有力的制度是提升“两化融合”管理的关键所在。该公司秉持问题导向,动态开展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流程诊断分析,对体系、标准、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不顺畅、不协调问题,纳入自主改善课题。先后健全6S管理、标准作业、经营指标预测、成本管控预警、全层级对标提升等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让制度管用”。同时,通过日常“自主改善”、年度“废改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制度的点位改进、协同改进、融合改进,实现“由有到优”的根本转变。
该公司还创新推广共享用工、“千元节支、万元创效”夺旗争标竞赛等机制,对工作效率高、创效成果显著、破解生产难题、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精准奖励……一系列看得见的激励制度,推动着干部职工务实笃行、高效履职。
今年以来,该公司先后在31项工程中实行了“共享用工”,实现企业降本714.76万元,员工增收78.85万元;实施自主改善项目186项,累计创效810.27万元;大力开展修旧利废竞赛,节约成本560余万。
“管理无止境,精益无终点。”该公司经理曹东京说,“我们将突出建体系、立标准、强制度,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的动态更新、持续改善,以高质量的经营管控,推动矿井圆满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