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煤搬迁难、“双突”制约强、掘进效率低……这是三河口矿业年初的“难”,而根据原有开拓方案,可能会面临三个月的无煤可采,将是他们的“囧”。
面对眼前的“难”和将来的“囧”,三河口人没有坐以待毙,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变革求新,以思想上的“破冰”引领行动上的“突围”。
无煤可采?那就是开拓方案不合理!经过思想洗礼的三河口人聚焦“达产达效”主线,先后召开了一采区系统优化设计、掘进提效等系列专题会,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讨论、详细推演,科学制定了“精排三年、细排五年”的开拓方案。
新的开拓方案是三河口人打开思想禁锢的第一步,那接下来在提升掘进效率中的“遇水搭桥”,便是思想解放的生动写照。
刷帮、破碎、运送……在13上01运输巷掘进工作面,由318掘进机、皮带自移机尾、干式除尘风机、永磁电滚筒等设备打造的快掘作业线正有条不紊地忙活着。
在推动装备升级的同时,该公司着重做活“人”的文章。他们大力开展“安全高效掘进提升年”活动,从优化劳动组织着手,将原开拓工区、开拓二区整合为开拓工区,创新推行特殊工种“共享制”,解决“人才荒”,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人均工效反而提升了24.72%。
正是得益于思想的解放,该公司取得了日进18m、月进407m的掘进进尺新纪录,并以高效的掘进确保了开拓方案的实现。这不仅破解了“三个月无煤可采”的“囧”,而且一举确保了三年接续的稳定。
如果说提升掘进效率的“遇水搭桥”是创新思维之举,那么提升运输效率的“推墙为路”便是思维颠覆之为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三河口矿业井下运输的难,在于环节复杂。物料由一采区进入一采区辅助采区,需要经过绞车、电机车、绞车3次转运。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效率,而且让原本紧张的人员更为“捉襟见肘”。
“墙推倒了就是路。”面对运输的制约,该公司没有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源头进行“根治”。他们重新优化了一采区生产系统设计,打通了一采区轨道巷和辅助采区轨道巷。
“墙倒了,路通了。”接连3次的转运不需要了,不仅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而且优化人员15人。
该公司还积极实施通风系统优化、降阻工程,根据采场收缩情况,及时封闭闲置巷道4017米,压减风量430m³/min,降低风阻30pa,形成了“一个水平两个采区”集约高效生产格局。
“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僵化。”该公司经理梁锋说,他们将持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变革求新”大讨论活动,以思想解放的广度和力度,推动三河口矿业向“历史最好年”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