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中国煤炭报】田陈煤矿:“草根创客”当主角 打造“创新梦工厂”

作者: 梁晓彤   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04日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是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览、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创新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学习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该工作室一直秉持“创新环境共建、创新理念共筑、创新技术共享、创新责任共担”的理念,积极发挥先进模范人物、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把有学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汇集在一起,通过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着力解决制约矿井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

该工作室先后荣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山东能源集团金牌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枣庄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今年,该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职工创新的“聚集地”

“对井下轨道自动化变道的方案我有一些想法,这是我做的图纸和方案,大家都来看看,多提意见。”走进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只见房间里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电路板以及工具、配件,几名工作室成员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

“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就是要紧密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围绕智能升级、安全高效,谋划各阶段的创新工作。”工作室成员、运搬工区区长李莹介绍,他们先后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一个项目的参与人员下班后都要在工作室碰面,阐述个人对项目攻关的想法和见解,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对已有项目建立管理档案,实施跟踪管理,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制定改进方案;定期邀请全矿各专业技术大拿对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专项培训,以便及时补充新知识,提高工作室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为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奠定理论基础。

“一直就对创新有兴趣,急需一个平台来帮助我们,现在我成为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一员,感受到浓厚的创新创效氛围和奋进的团队力量,受益匪浅。”职工栗北平高兴地说。

攻破难题的“先锋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装备的科技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也对创新工作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工作室成员们紧紧围绕生产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他们自主设计的矸石山自动排矸系统正是不断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步伐的生动实践。

“目前全国大部分煤矿还是采用矸石山排矸方式处理矸石,这种原始的排矸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安全也没有保障。”李莹介绍,为进一步提高矿井的排矸效率,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多次实验,对矸石山排矸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创新应用红外感应系统和模糊逻辑编程方案,实现了自动装车、提升、翻罐等自动化排矸流程,人工由原来的18人减至5人,排矸效率提升了2倍,实现了减员提效和岗位创效。

此外,创新工作室成立以“大创新、大服务”为理念的“智汇客服中心”,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全时段为基层区队提供技术咨询、机电协调、电气报修、工程调度等多项服务,选派技术过硬、能力强的人员每天轮流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了解各单位不同需求,定期到各厂点岗位进行现场教学,提升岗位工操作技能。

该工作室通过团队微信群、QQ群等远程交流攻关制约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集思广益,远程诊断及会诊生产现场故障现在成为创新工作室的新工作模式。同时,他们借此培养了团队成员学习兴趣,提高团队整体技能水平,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去年以来,他们通过远程交流解决难题20多个。

多年来,该工作室一直以科技创效为目标,不懈奋进,先后完成了群众性创新成果120项,解决各类技术难题63个,累计创效2000余万元。

成就梦想的“大舞台”

在很多人眼里,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一个创新和提升全员素质的平台,更是一个圆梦的舞台。运搬工区技术员杨刚参加工作时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能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第一时间加入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每天潜心学习,和工作室成员在一起交流技术、攻克难题。针对井下蓄电池充电机充电饱和后不能自动断电,导致补充液加速损耗对电能造成浪费的问题,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究、多次实践,最终利用变频器、软启动和PLC控制柜,发明了蓄电池充电机自动断电装置,保障充电安全的同时,每年可节约电费数十万元。而像这样的创新创效佳话在该工作室中不胜枚举。

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根据机电管理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安全风险大等特点,通过“技术讲堂”和“交流推进会”等形式,持续开展以岗位实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并注重现场调研,摸清职工培训意愿,科学编制培训计划,从基础理论、电路基础、电气原理、故障模拟入手,有的放矢进行岗位实操演示,做到每周有课程、每月有课题、每季有比武,通过传技能、教绝活,充分调动起大家“学练比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去年以来,全矿先后有120人次通过每周一次的专题研讨和PPT授课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有160人次通过岗位练兵、比武进行实战训练,有35人次通过开展“导师带徒”“技师带动”活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该工作室成立以来,为全矿广大“创客”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梦想实现的舞台,先后培养了机电维修大拿冯存芳、技术状元杨其奔、草根“创客”梁鹏等各类技术人才57名,成为矿井名副其实的技术人才“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