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机电设备制修厂创新求变,深挖潜能,聚焦机修、电修、液压支架、皮带维修、电液控等“六大自修创效点”创建,在设备材料残值上做足“吃干榨净”文章,实现修旧利废超300万元。
下面请跟随笔者走进机电设备制修厂的各厂房车间,听一听那些轰鸣机器声背后的故事。
“四朵金花”的逆袭,小装置撬动大效益
走进电机维修车间,你会看到一群女工正围着一台“铁盒子”忙碌。班长许红梨举着万用表,眼神专注:“滚珠转动正常,接线合格!”这台其貌不扬的“铁盒子”,正是她们自主发明的“电机接线工艺滚珠试验装置”。
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一台37千瓦电机故障,只能外委维修,成本动辄上万元。测试接线时,工人需要反复拆装电机十几次,累得腰酸背痛。许红梨和姐妹们不甘心:“凭什么咱自己的设备要交给别人修?”她们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画图纸,甚至请来电气工程师现场指导。为设计电路布局,她们在图纸前争论到深夜;为安装过载保护装置,她们反复试验上百次。两个月后,“滚珠试验装置”横空出世——只需低压电源,几秒钟就能完成测试,还能避免高压损伤线圈。
如今,这台装置每年节约资金5万余元。
红妆匠人的“点石成金术”
在电液控阀组车间,班长郭淑萍正带着女工们修复旧阀芯。她们面前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精密零件,空气中弥漫着除锈剂的刺鼻味道。“一套阀组外委维修要花9万元,我们自修成本只要2.7万元!”郭淑萍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谁能想到,这群女工曾是连阀芯结构都看不懂的“门外汉”?当初面对进口设备,她们连图纸都稀缺,厂家技术更是严格保密。但她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白天拆解旧阀组,晚上对照专业书籍学习液压原理;为攻克密封难题,她们把饭盒带到车间,边吃边讨论。
如今,她们设计的流水线工作台让效率提升50%,发明的“气动拆阀装置”用气缸代替手锤,每年节省人力成本3万元。去年这项创新拿下山东能源集团职工创新一等奖。
废铁堆里的“淘金传奇”
机修车间一角,班长王帅正带人从报废设备上拆解螺栓。除锈、检测、二次利用——这样的“淘宝”已成日常。溜子槽焊补整形后“重获新生”,废弃边角料加工成模具,生产效率提升3倍。今年以来,这里修复设备236件,创效62.8万元。
令人惊叹的是皮带改制区。智能型变频式皮带切割机高速运转,百米皮带几分钟完成切割。班长宋万华笑道:“以前6个人干8小时的活,现在2个人轻松搞定!”这项创新每年节约20万元,更让工人告别了“刀割手抖”的艰辛。厂长崔雷举着电液控阀芯模型,在“我是柴里人我自豪”主题论坛上动情说道:“这小小阀芯,一年能为矿上省下百万成本!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咱柴里人刻在骨子里的行动!”
这些故事只是柴里煤矿“降本增效”征程的缩影。今年以来,全厂修复设备440台,回收复用物资200余万元,修旧利废值330余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许红梨手套上磨破的指节,是郭淑萍伏案研究阀芯时鬓角的白发,更是厂长崔雷带着铆焊队在高温下焊接抛丸机支架的灼灼背影!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