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故事

【榴花文苑】在煤海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作者: 陶书文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在煤海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合上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朴实又滚烫的文字,像一股暖流,直抵心底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他写:“你不是太阳,你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这句话,让我这个已经在枣矿集团工作了25年的“矿三代”眼眶发热、心潮翻涌。是啊,矿工也许平凡,但谁说平凡就不能发光?不能温暖?


我的光,就诞生在这片始于1878,承载着147年厚重历史,如今又奋力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百年煤企——枣矿集团。


从校园到井口,先让心里亮起一盏灯



那时,还可以分配工作,揣着满满的憧憬,我接过了父亲手里的矿灯。记得参加工作到矿上报到时,矿上条件很差,一条像样的水泥路还都没有,很多工人只能住板房,而我们那一届的学生有幸分到了楼房里,虽然也非常破旧,起码好过用布帘当窗户的石膏板房。宿舍里的老师傅喜欢蹲在阳台上喝酒,一喝高了他就会转身对我吼:“小子,好好干,咱挖的不仅是煤,是几代人留下的饭碗”。那时的枣矿还深受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一个月四百多块钱的收入,刚能正常发出来,有点像今天的“度危求进”。班前会上,一遍遍强调“安全就是生命”、“转型才有出路”,那略带嘶哑却无比坚定的声音,是昔日以“产量论英雄”的矿区,对未来的模糊期待。


那份“痛”,是百年煤企在时代大潮中不得不经历的“转弯”。作为她的一份子,我心疼她的沧桑,更理解她转身的艰难。那份“企之情”,早已融入血脉。她不仅是给我发工资的地方,更是父辈奋斗过、我正挥洒青春、孩子将来可能还要依赖的“根”。她的转型,就是我命运的转折。我忧虑,但更愿意相信,这艘大船,终将驶向更光明的航道。这份相信,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光,支撑着我穿上工作服走进罐笼,一走在巷道里,就会想起母亲在我进矿时的叮咛:“儿子,别怕黑,黑到底就会看见自己的光。”


陈行甲在基层遇到的困难,我们在百米井下同样感同身受,那不是纸面上的难题,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记忆最深的是405大采高工作面安装,第一次用那么高的支架,全矿支援搞安装,有送饭送水的、有拉电缆的……连续几天,大家熬红了眼、喊哑了嗓子,工作服更是一次次被汗水和煤泥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安全压力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那段时间,班前会的气氛格外凝重。但没人退缩。


褚班长,一个在井下干了三十年的“老班头”,脸上的皱纹深得像煤壁上的沟壑。他蹲在巷道边,就着安全帽头盔上的矿灯,一遍遍研究图纸,用沾满煤灰的手指比划着。他嘶哑着嗓子说:“怕个球!咱枣矿人啥阵仗没见过?都打起精神来,按规程来,胆大心细,这块‘硬骨头’,咱必须啃下来!”他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沉稳的手,那盏在幽暗巷道里执着亮起的矿灯,就像“定海神针”。


勇于“转弯”,人生的灯,并非只有一盏


《在峡江的转弯处》书中几次关键的“转弯”,充满了勇气与智慧。这让我想到,我们煤矿工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一条条或直或弯的巷道中穿行?有时是主动选择,有时是时代推着我们走。


记得大约是90年左右,爷爷对我说过,“那时候巷道里的灯是 15 瓦的白炽灯,粉尘大得能在光束里看见漂浮的煤粒,我们班12个人管着三米宽的工作面,镐头抡得再狠,一个班也出不了百吨煤”。


转型发展,带来了阵痛,也带来了机遇。陈行甲写他刚到巴东县时,看见老百姓背着柴火在悬崖上走,突然就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他在悬崖村修路,村民说“这比登天还难”,他说“难才要干”。


我懂这种感觉。记得有一次,我在筹备液压支架工技术比武时,一个路过的老师傅说,“支架自动跟机移架、采煤机都带芯片了,还要咱干啥?”他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矿区大力推行自动化,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曾经靠力气和经验的“老把式”,在新的生产工艺面前也得“转弯”。


我的一些同事、同学也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培训教室,从最基础的电脑操作学起,那些复杂的电路图、PLC编程,像天书一样。手指习惯了扳手,敲键盘却笨拙得很。我一个宿舍的魏哥,记不清他多少次想放弃,突然有一次在宿舍,他放下啤酒瓶子说:“谁说煤黑子一辈子都得黑着,干!”这不就是陈行甲书记放弃优渥前程扎根基层的勇气!这不就是“老师傅”们面对新设备时眼中那不服输的光!


当看到参加技术比武的青年技术员们,操作新式智能化采煤系统,看着屏幕上清晰的数据流,精准地控制着远方的设备,他们那种掌握新技能的成就感,难以言喻。这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人生视野的一次“转弯”。


这让我明白,即使身处深深的地下,我们的心也可以拥抱更广阔的天空。只要肯学、肯变,人生的巷道,永远有新的出口!这份主动求变、拥抱未来的勇气,是我们在时代洪流中为自己点亮的另一盏灯!


别怕黑,让光“转弯”



陈行甲在书里说:“人要像水一样,能适应河床,也能映亮月亮。”他在仕途最顺时转身公益,他说:“循着理想的声音再次出发”,可能我们没有他那样的舞台,但我们有矿灯照得到的地方,有咱枣矿人自己的路要走。


现在的枣矿,已经是世界500强第75位山东能源集团的“自家人”。不说远的,就咱山东境内这10处井工矿,内蒙古、山西的露天矿和在建矿井,还有河南、陕西的焦化厂、电厂,这还只是咱枣矿的“小天地”。想想山东能源集团在全国101对矿井的“大后方”,那是多大的舞台!枣矿给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爱这片土地,因为它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山能让这份“爱”得以延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有希望的家园里生活,这份深沉的爱与责任,汇聚成我们心中最持久、最温暖的光源。


陈行甲说:“在峡江的转弯处,我选择继续前行。”我们枣矿工人,在百年煤企转型的弯道上,在人生奋斗的征途中,何尝不是如此?


身边的“老杨”,比我大一岁。上周唠嗑说“体检报告上又多了仨箭头,年过半载真想‘躺平’算了。可是回过头一想,孩子上大学去了,老婆内退了,老人身子骨还硬朗,自己不趁这时候想办法多挣点收入,有点说不过去了”。是啊,眼前的安逸换不来老来福,不能等到八十岁了,才后悔当初没敢迈出那一步!


其实,陈行甲写的那些难、那些爱、那些咬着牙的转弯,每个人都懂,有合适的岗位,就大胆去!别怕“前路无人不识君”,走出去的枣矿人,凭啥不能是条好汉!也别担心塞外无“乡情”,枣矿人骨子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那股劲儿,就是最亲的“老乡”,走哪儿都跟着我们!枣矿人,就像井下的煤层,看着黑,燃起来能暖透大半个中国。

我们不是太阳,无法普照大地。但我们可以像井下的矿灯,穿透黑暗,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温暖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可以像一块燃烧的煤炭,在炉膛里释放光热,驱散寒冷;我们可以像一颗颗平凡的星辰,在自己的轨道上,坚定地发出属于自己的、虽不耀眼却无比温暖坚韧的光芒。


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真心推荐给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在时代变革发展中思索、在人生道路上寻找光亮的伙伴们。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坚守与向善的勇气;真正的温暖,来自自己直面现实的真诚与不懈奋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