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立足实际创新培训体系,通过理念浸润、管理赋能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立体化素质提升平台,让安全教育培训从纸面走向现实,使技能培训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奔赴,如今,一套将理念浸润、管理创新与实践熔铸的立体培育模式,如同精密齿轮般推动着人才成长与矿井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综采一区的班前会,安全理念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化作技术状元讲述设备故障排除的生动案例,或是那些被授予"本质安全人"称号的资深班组长们,用数十年毫发无损的工作经历讲述鲜活的教材,朋辈教育模式如同春雨润物,让安全意识在广大职工中形成涟漪效应,这些从生产一线走来的“兼职老师”,用沾着煤灰的手掌托起鲜活的“实践教材”,让“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在矿灯的光束中具象化。更令人信服的是,职工学校教师也不再停留于检查台账的"旁观者"角色,而是深入班前会与职工围坐交流,将抽象的安全理念转化为身边可触的案例。
管理体系创新则体现在打破传统培训壁垒。职工学校教研组构建起四级联动机制,推动管理干部从"后台指挥"走向"前台授课"。"只有让课程紧扣设备按钮上的油渍、巷道壁渗出的水珠,职工才会真正把知识装进工具包。"职工学校校长魏闯介绍,通过督导检查与精准画像,各专业科室联手打造"一区一策"培训方案,干部上讲台既传递知识更传递责任,培训档案里记录的不仅是考核分数,更是管理者与职工共同成长的年轮。
最具活力的当数实践平台的迭代升级。综采工作面成了虚拟实操课堂,液压支架间穿梭着求知的身影;维修车间内,老师傅手持万用表演示故障排查,年轻矿工的手机镜头记录着每个细节。"精品小讲堂"活动更是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景观——"金牌讲师"们在设备轰鸣声中讲解新技术应用,事故案例通过三维动画重现,采煤机切割煤壁的火花与知识碰撞的火花交相辉映。这种沉浸式培训如同淬火工序,将理论知识的钢坯锻造成实用技能的精钢。
从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从个体成长到团队提升,田陈煤矿的教育创新实践印证着:当培训真正扎根于地心深处,与矿灯同频闪烁,安全发展的根基就会在八百米井下越扎越牢。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