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化“爱岗·爱家·爱枣矿”主题活动,推进“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汇聚企业向上向善正能量,根据山东能源集团党委《202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安排,枣矿集团微信公众号开设“家庭、家教、家风”主题征文专栏,以普通家庭的视角,展现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表达出以家为纽带的相濡以沫的真情,激荡起浓浓的家企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在鲁南大地上一直流传着毛主席接见“滕小国国王”王吉德的故事。
1958年8月8日,济宁地委接到山东省委电话通知:毛主席当晚到达兖州火车站,拟在济宁了解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救灾的情况。时任济宁地委书记的高逢五紧急通知王吉德一同前往。当时王吉德任济宁地委书记处书记兼滕县(今滕州市,时隶属济宁地区)县委第一书记,接通知时,他正顶着烈日和农民一起排水抗涝。
9日凌晨1时,毛主席的列车停在了兖州站。高逢五、王吉德等来到毛主席的列车办公室。毛主席分别问了大家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等情况,当看到王吉德挽着裤腿,腿上还有泥星时便说:“不用问,你是个农民出身。”随后抽出一支香烟递给他,王吉德没加思索地接过烟点着,便抽了起来。接着,毛主席问王吉德什么职务。“我是济宁地委书记处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回答。毛主席笑着说:“噢!那你就是滕小国的国王了!”大家被主席的话语逗笑了。
之所以叫“滕小国”,是因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有记载: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也正因为这一次的接见,后世便传下来1958年出了一个“滕小国国王”的典故。这位被称为“滕小国国王”的王吉德,便是我曾祖父王志美的子侄,而我曾祖父王志美生前参加抗日战争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关于我曾祖父的生平、事迹,最早是在我年少时听祖父讲述的。曾祖父生于1909年,从小习武,武功了得,在当时微湖百里,他与其侄王吉善(王吉德之兄)并称钢鞭双雄。他虽性格桀骜不驯,却对其大哥(王志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也知道其大哥叫他做的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故也为其后来舍生忘死、抗日救国埋下伏笔。
从1933年的反封湖斗争,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再至1939年攻打日军据守岗点壮烈牺牲。曾祖父牺牲时年仅三十岁,是王家为国捐躯的第一人,不管是为了组织自卫队打击日特,毅然变卖家产家资,购买枪支弹药,还是在抗日战争中一次次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都使我和我的家族感到光荣。
祖父每每讲到曾祖父为了抗战失去年轻鲜活的生命,他就会用颤抖的手掌轻轻抚摸我的头发,嘴里叹息着、红着眼眶望向悬挂在我家大门上鲜红的“烈属光荣”牌匾。那时的我,并不懂得祖父当时的心绪和感情,为什么总是那么热烈。但随着我渐渐长大,慢慢懂得了祖父是为了让我把那红色基因深埋心底,把那红色血液赓续传承。
“你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一心跟党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永不变色。”这是祖父经常教育我的话。正是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下,我在大学时代就入了党。我的父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在利益面前的谦让,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面对疾病的顽强,以及善良、正直、淡泊的人生态度,都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与人为善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渐渐形成宽以待人、凡事让三分的性格。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成为了母亲,不仅对孩子要言传老一辈的革命事迹,还要身教老一辈忠诚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他们成为如伯曾祖父王志成般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的人,如曾祖父般胸怀坦荡、刚正不阿的人,如堂叔公王吉德般勤恳实干、生活简朴的人,把红色基因、红色血脉永远传承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