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日前,集团公司组织40余名基层单位有关负责人赴淄矿集团就非煤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对标,在开启新思维中解放思想,在汲取新经验中激发干劲。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面对枣矿当前非煤发展形势,如何将所学所悟有所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枣矿集团官网开设《学习对标强管理》专题,刊发参加学习对标人员学用相长的优秀体会文章,借助舆论力量引领和带动集团上下为推动枣矿改革转型发展起而行之、拼搏实干。

解思想之惑 求发展之变
走好矿井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田陈煤矿矿长 杨明
通过赴淄矿集团对标学习观摩,既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又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知上,必须结合实际做好“消化——吸收——创新”文章,以解思想之惑、破机制之困、求发展之变,走好矿井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一
解思想之惑
淄矿集团的非煤产业壮大发展绝非偶然,在转型之时,淄矿集团就能够审时度势、放眼未来、顺势筹谋,对标国际标准、融入国家战略,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尤其是在转型产业选择、支柱产业创新方面,目标定位准、建设标准高,优势发挥好、产品革新快,这些都为企业脱颖而出、创造效益、扩大价值、形成优势,创造了先决条件。回看田陈现有非煤产业,虽然涉及业务众多,但都是依靠主业输血而存活,没有能够对标行业尖端的支柱型产业,所用设备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有些工艺环节还是古老的传统方式,不仅人工、成本投入大,而且产品质量和能力都处于低端水平。煤电产业未能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增长点过于狭隘局限,欠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田陈现状而言,要实现转变现状、加快发展,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敢于打破束缚、淘汰落后,在行业中找准标杆,用勇于领跑、不甘于跟跑的意志和行动,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对此,我们将在科学发展上聚焦聚力,瞄准煤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持续推动2×35万千瓦项目建设发展,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不断扩大经营半径,力争成为微山城区、滕南矿区、滕州城区的最大供热源,实现不断壮大发展。同时,在国家“双碳”的大背景下,不断创造条件实施节能改造,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跳出传统路径,以创新变革冲关夺隘、攻城拔寨,闯出一片天地。
二
破机制之困
思路决定出路,机制决定发展。淄矿集团在非煤发展上,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束缚限制,不仅推进力度大,而且理念超前、方式灵活、积极创新、寻求变革,布局产业符合国家政策要求,顺应市场变化。正是在这种机制下,让企业获得了更多市场、更多优势,让压力逐渐转变为动力,想出了新思路、干出了精气神、拼出了高质量。通过对标淄矿集团,我们感受到传统的经营发展,已将企业牢牢困限,要想谋得发展,就必须要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要敢破敢立,敢于打破自己身上的“紧箍咒”,推动经营机制大突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实施“国有体制、民营机制”改革,只要能以企业发展为中心,以企业创收为目标,就给予更加灵活的交易空间,更加便捷的处置流程、更加高效的运作模式,便于在市场中抓住机遇,在波动中抓住效益,在动荡中规避风险。同时,要打破传统的人员绩效模式,给予全员更加灵活的自主创效空间,更加丰厚的创效奖励,利用“荣誉+经济”的杠杆作用,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全员一心向企、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形成庞大的倍数效应,保障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
求发展之变
对于一方经济和一个产业而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竞争需要,也是产业竞争必然。淄矿集团利用企业项目优势,在注意自身发展的时候,积极构建上下游产业链、经济链,形成了集群发展,推动了优势产业由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跨越、由一般优势向明显优势跨越。在2×35万千瓦项目建设之初,我们按照“项目立园、产业兴园、特色强园”的思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五大产业板块,利用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副产品,吸引高效用电、蒸汽利用、新型建材等项目入驻园区,实现多方合作、互促共赢。因此,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产业创效,充分利用2×35万千瓦项目的副产品优势,协同地方政府,加大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引进高用热、高用电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成省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煤电产业的茁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