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弘扬红色革命文化,集团公司工会组织开展“巾帼共奋进·永远跟党走”阅读活动,来自矿区的女工匠、女劳模等先进女职工通过读经典、颂先模、传精神,回顾百年红色史诗,广泛宣传党史知识。我们择优推送一批读书分享视频进行展播,以推动矿区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心走实。
《赓续长征精神,拼出山能辉煌》
那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才能有这样的革命豪情。
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上,我们见证了革命者斗争的艰辛;时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里,我们体味了革命者英勇的斗争。著名文学作家王树增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花费了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创作出纪实文学《长征》。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去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
在长征路上,有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了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别人。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饿垮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就是一袋干粮的故事。从点滴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我们党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真实写照。
在工作岗位中,我们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呢?
在七五煤业公司,有这样一位90后光瓦维修女工,她叫刘晓芳。她刚开始接触光瓦维修工作时,每天不光要面对光瓦如绣花针般大小的百十个零件,还要熟悉仪器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既繁琐又辛苦,正当她打“退堂鼓”的时候,公司组织大家参观党性教育基地,长征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长征时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士兵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至18岁的战士占了整个队伍的40%,他们在我们这个年龄时,已经扛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在枪林弹雨中拼搏、在艰难困苦中求索,和他们相比,我们面对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打那以后啊,刘晓芳像变了一个人,上班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傅学维修,进行实践操作,下了班就对着电脑学习光瓦原理及维修知识。那段时间,由于经常接触煤尘污渍,和“铁家伙们打交道”,她原本光滑纤细的手磨出了茧子,以至于5岁的儿子拉着她的手说“妈妈,你的手怎么变样了呀”。初心已点燃,怎能言放弃。通过不断地“充电钻研”,她从最初拆装一台光瓦用两个小时,到20分钟,到后来参加集团公司“青年工匠擂台赛”技术比武时,最终以8分15秒的成绩完成了比赛。使得有着30多年经验的评委,反复检查了三次才敢确认成绩。
她在工作中还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一次偶然机会,她看到废旧矿灯的许多零件能拆下来修复利用,于是就带动班组的姐妹们学着从指缝里抠效益。为节省开支,对废旧配件进行加工组合,重新利用,灯线断了自己焊,灯头坏了自己换。把维修中换下来的螺丝钉、垫片一个个积攒起来,留着下次维修的时候继续使用。长久坚持下来,为矿井节约材料费10万余元。
一分努力,一分回报。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经历种种考验。正是因为这种考验才能促使我们更负信心,更好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我想,自己流淌的每一滴汗水,走好的每一步路,都能够浇灌出美好未来的“长征”吧。
感受长征的精神伟力,更像是一场时光的交流,隔空的对话,它带着我们走过了中国最激荡人心、苦难辉煌的一段岁月,在那里,我领略了惊涛骇浪,看到了人们的辛酸和苦痛,读懂了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长征,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