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高庄煤业监测工区
完成安全监控、人员定位、信息网络三大业务合并后,工作多年的吕强总觉得手里的工具都少了几分熟悉感。
那天,他攥着刚修好的传感器站在工区门口,望着不远处摆弄通讯设备的年轻同事,心里总在琢磨:“这支新组合的团队,啥时候才能像老伙计们那样默契?”
这份“磨合焦虑”的转机,出现在该工区推行的每周两次班后分享会。

首次分享会上,监测工区副区长张目明就带着笔记本站上讲台,屏幕上跳动的“Excel公式”让不少老工人直瞪眼。“这是我琢磨的设备台账自动汇总表,输入数据就能自动标红异常项,比以前手抄台账快两倍!”
从那以后,这样的“干货分享”渐渐成了班后会的常态。
周三下午,经验丰富的职工胡海峰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下“设备故障应急处理口诀:线路断,先验电,三测两查再接线……”,刚从其他岗位转来的新同事赶紧掏出笔记本,把口诀记得密密麻麻。

在周五的交流中,负责通讯业务的石磊提出“井下信号盲区联动巡查表”,话音刚落,监测组的任小龙就眼前一亮:“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儿!”两人当场就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画起了协作流程图,原本分属不同业务的思路,瞬间拧成了一股绳。

在交流碰撞中也持续迸发着新的思想“火花”,任小龙特意举着自己改良的传感器校准工具展示:“以前校准一次设备要半小时,用我这法子,十分钟就能搞定!”

“上周处理井下突发故障,搁以前光协调各岗位就得半小时。”职工王金成说,“现在谁懂线路、谁会调试,大家心里门儿清,配合起来比拧麻花还顺!”他的话逗得会议室里笑声一片,曾经的“业务壁垒”,早已在一次次分享中悄然消融。



如今,这半小时的班后分享会,早已不仅是“技巧交流”的平台,黑板上的协作流程图越画越密,不同岗位的业务逻辑被逐一打通。当监测工区区长赵桂阳举起一本记录着68条“金点子”的笔记本时,感慨道:“咱们这班后分享会,真是把零散的‘小火花’,燃成了一团能扛事的‘大火焰’!”

从更新“认知圈”
到打破“舒适圈”
再到扩大“朋友圈”
“启发”“拓宽”“突破”
成了职工们口中的高频词



这一场场围绕实际工作
展开的分享会
没有空泛的理论
只有针对性极强的实用技巧
职工学到的知识
能直接用到岗位上
过去因业务分割
造成的“堵点”被逐一打通
更延伸出无数条通向
安全高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