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向黑夜告别,绿色向荒芜告别,一切如梦,但又不是梦。美丽的“中兴煤矿国家矿山公园”就矗立在枣庄老城区北面,树木、山石、碧水、鲜花簇拥着的公园,让老城煤矿人享受着矿区改造后的自信与美好。
当我站在雕刻着“中兴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巨石面前,心情很激动,苍劲有力的字多么亲切、珍贵;公园广场中间矗立的十六尊青铜人物雕像——徐世昌、黎元洪、张连芬、李鸿章、张学良等先辈栩栩如生,他们对中兴立下过不朽的功勋。公园副碑的矿工群雕更是充满了对煤矿劳动者的颂扬。矿山公园是有现代感的,但又饱含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鲁南特色。
徜徉在公园中,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血泪浸染过。早在1830年就有人在枣庄掘窑挖煤,当时的工具简陋,生产只能靠人力背煤,安全无保障,成千上万的窑工死于井下,有资料显示:“如果说上海日本纱厂每个纱锭上附着一个包身工的冤魂,那么枣庄当时的每筐煤炭当系着一个矿工的尸体。”
1899年,张连芬成立中兴公司,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黎元洪、徐世昌、张学良等军政要员为股东,他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以煤炭为主导产业,集铁路、航运、机械建材与一体,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
接下来,国民党、日本人先后控制了中兴公司,矿工们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死伤惨重,累累白骨就埋葬在煤矿附近的南路边,后人还建“白骨塔”以铭记。新中国成立后,饱经风霜和忧患的中兴公司开始重组和恢复,更名枣庄矿务局,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劳动是人民的劳动,劳动最光荣”这不是一声虚拟的呐喊,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那些黑金般的煤炭是历史的结晶,细细端详,上面还有手抚摸时浸润过的汗水和余温。矿业的兴旺,让一座城市相随着拔地而起,最鼎盛时期,矿区拥有职工五万余人,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图书馆,还有商店、俱乐部等形形色色的机构,曾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富强。
可是,能源不是再生资源,多年后终会面临枯竭。中兴也不例外,百年兴盛,一度陷入萧条冷寂之中,随之城市经济也在逐渐下滑。
据老矿区人回忆,那时中兴矿区一带,天一黑大街上少见人影,因为荒芜的矸石山四季沙尘飞扬,自燃时的烟雾弥漫、气味难闻,没人愿意出门。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终于引起上级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想要留住外流人员,首先要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有了开明思想的引导之后,矿山人脚下的道路也越发清晰,他们开发矸石山,因地制宜,走生态环境与旅游结合的道路,对废弃矿区进行功能化改造,转型发展中上演了一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戏。
矿区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按照5A级景区标准分为“中兴文化、中兴遗址、时尚休闲”三个文化主题板块,这是矿业文明的象征,被列为新时代的枣庄八景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漫步在矿山公园中,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听,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或激昂或舒缓或高亢或低回的旋律多么动听;小桥流水,声声淙淙,多么悦耳;凭栏眺望,远处的山体云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健身、观光的人群,个个都是轻盈的步态、轻松愉快的表情,这是矿山人今天的表情。矿山人从来不怕吃苦,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也是所有劳动者共有的精神。
突然,一个手拿棒棒糖的小女孩笑靥如花,棒棒糖的香甜味儿在空气中弥散开来,这样的幸福,这样的美景,分明是今天矿区人生活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一座荒芜的矸石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