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爱枣矿·展家风”——传承优良家风,共筑枣矿辉煌

作者: 李婷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9日   来源: 枣矿工会


爱枣矿  展家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近日,集团公司工会女工委以建国75周年家庭的变化为主线,挖掘矿区广大职工家庭中的好家教好家风,通过“书”家庭故事、“展”家规家训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爱枣矿·展家风”活动,共收集家庭故事和家规家训50余篇。在国庆佳节来临之际,现将部分优秀家庭故事和家规家训进行展播。

“爱岗·爱家·爱枣矿”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以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凝聚“爱岗·爱家·爱枣矿”的磅礴力量,推动枣矿集团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扬家之风气,传家之精神


柴里煤矿:王瑞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家是国的浓缩,国是家的放大。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纯正家风、弘扬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弘扬家风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孝”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家风的组成之一。“孝”不一定要用轰轰烈烈来诠释,他也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孝,是父母劳累工作一天我们送上的一双拖鞋;孝,是父母晚上回家我们端上的一盆洗脚水;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的一句安慰;孝,是父母看到我们的成绩露出的笑脸。

那是一季寒冬,外公得了重病,需要人照顾。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时,放下手头工作,拿上几件换洗衣服就去了医院,在医院日夜守候在外公身边,在母亲一个月的悉心照料下,外公的病情有了好转,而母亲因为劳累过度身体垮了。为了不让外公担心,母亲回了家,当我看到母亲憔悴的样子,如针扎般的疼痛涌上心头,于是自那以后一有时间我就会帮助母亲分担家务。母亲的“孝”在我身上得到了传承,现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言传身教孩子们如何照顾母亲,我相信,这份“孝”定能一直传承下去。

是啊孝道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家庭和谐的音符。古语说得好:“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啊,所以,让孝心永存!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孝敬亲人。

以诚待人也是我家家风的组成之一。与人交往,要诚信相待,待人以善意。我也教育我的孩子做人做事一定要诚实。做人宁可艰难,绝不能失信;宁可穷困,也不能骗人。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一次非常想要一把小剪刀,她给我提起过,我感觉孩子还小,拿剪刀不太安全,就没答应给她买,后来我无意间发现孩子书包里面多了一把剪刀,我就问她剪刀哪来的,刚开始她说是借的同桌的,我给她讲了很多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后,她低着头向我承认是拿了同桌的剪刀,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她给同学还了回去,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同桌道歉!从此以后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打击,说过的话要做到,许下的承诺要实现,人之贵,贵在真诚;心之贵,贵在善良。人以诚为本,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业之基;诚信,是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信任,才能理解和接纳别人,诚信是金,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有了诚信,才能立足天下。

传承和培育家风不能一蹴而就,应该脚踏实地,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定能推动优良家风的传承,推动文明的进步,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定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树立良好家风之路,需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


三代矿工的蒋庄印记


蒋庄煤矿:庞华超


我是一名煤三代,是蒋庄煤矿几千名职工中的普通一员,我的家庭也只是众多矿工家庭中的普通一个,但家庭生活的变迁,却是矿井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蒋庄煤矿的矿工,都与矿井有着难解的情缘。让我整理思路,跟随着长辈们的脚步,一起重温过去的故事,感受三代煤矿人在建矿三十五年来的风雨变迁。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躺在竹摇椅上,边摇边抽着烟和我讲他过去在煤矿的故事。

爷爷从六十年代末就进入煤矿工作,到1988年又从原枣庄矿务局甘霖煤矿调入蒋庄煤矿,成为建矿的第一批采煤工。当时还处于筹备处阶段,井下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工艺也较为简陋,采煤全靠打眼放炮,其它工序几乎都要肩扛手抬,凭的全是力气。那时,井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通风条件差,一放炮煤尘飞扬,根本看不见人,一个班下来,全身上下除了牙齿,其它地方全部都是黑的。建矿初期,主副井提升系统不完善,有时检修,两个井口都没法运行,为了能早点上井,爷爷就从风井爬上来。那时候人身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常常出现工伤事故,还容易患上职业病。即使这样,爷爷和工友们经常在井下不知疲倦地干上十几个小时,累得浑身跟散架了似的也咬牙坚持着,就想着多出煤,多挣钱,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忙碌着。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挺苦的,但是总算苦尽甘来,把五个孩子养育成人,还在老家盖了一套房子,有了自己的安居之所。”爷爷笑着说,这是他在煤矿工作一辈子换来的。

“我是咱们蒋庄煤矿第一期光面爆破培训班的成员。”每当和父亲聊到矿井时,他总会骄傲的说出这句话。父亲是1989年跟着爷爷的步伐来到蒋庄煤矿从事掘进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

小时候我很少看见父亲,因为每天他都很早去上班,很晚才下班回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所有的努力和拼搏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给我们仨兄妹更好的生活。父亲常常感叹现在矿井比以前好太多了,待遇和福利越来越好,各种惠民措施不断改善,最主要的是井下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变好,生产技术和采煤工艺不断升级,安全制度和措施得到严格落实,矿工的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

1997年开始,煤炭行业开始陷入困境,国内煤炭消费和产量持续下降,煤炭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全行业面临整体亏损的局面。为摆脱困境,蒋庄煤矿千方百计开源拓销求生存、众志成城渡难关,成功打响了“蒋庄煤”品牌,使蒋庄煤矿这个陷入困境的企业又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迈向新的发展征程。

现在父亲也光荣退休了,但子女又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一如既往地扎根在矿山,用勤劳与朴实谱写出和谐矿山的新篇章。

2001年我毕业分配到蒋庄煤矿工作,接过了那盏照亮家庭两辈人的矿灯。 作为第三代矿工子弟,我将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以新一代“挖煤人”独特的魅力,用青春、热情和汗水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很多人会说煤矿工作危险繁重,我可以坚决地回答:“你们OUT了!”现在的矿井早就旧貌换新颜。在百米井下,灯火通明,落后的技术工艺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各环节都配备了安全装备,比如:井下安全监控系统;运煤、主要通风机等设备也都全部实现自动化;在调度指挥中心,从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各环节的实时信息;通过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每名矿工在井下的位置和工作路径都可以随时掌握等。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相继运用,粉尘弥漫的作业环境早已不复存在。矿井走向了安全高效之路,安全有了保障,效率有了提高,劳动强度降低,从井下到井上,和过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新时代矿工工作条件的真实写照。

悠悠岁月,祖孙三代。祖辈的不易,父辈的改善,直至孙辈的高水平生活,形成了蒋庄煤矿的独特印记。

传家宝



岱庄煤业:孙石成


又要搬家了,我扫视着屋内需要丢弃的旧物件。倘母亲还在,肯定会骂我不会过日子。

压在衣橱底部一件陈旧的绿色包被引起了我的注意,凝视着这虽陈旧但仍然绿色盎然的婴儿包被,不由思绪万千,搬了十次家,依然还“破帚自珍”的珍藏着它。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包被。2003年10月15日,长子在滕南医院出生时,我母亲拿出一个绿色的包被,将他紧紧的包裹了起来,用布带拦腰系好。她说,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受惊吓。同病室的人问,这种包被没见过,是过去的吧?是旧的吧?老母亲笑着说,里面的棉花都是新的。包被皮是我儿子出生时用的,已经存放30年了,现在正好给孙子用。我惊讶的说:“妈妈,这太有纪念意义了!”迎着满屋人诧异羡慕的目光,母亲缓缓地说:“当时我就想,有一天我要用儿子的包被来抱孙子,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呢,没想到还能活着等到呢。”她微笑着,却悄悄的用手擦了一下眼角。

这消息像风一样,刮遍了整个医院。大家都感叹七旬的奶奶拿出留存30年的包被来呵护刚出生的孙子……

轻轻的将包被取出来,追忆却不停的闪现。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后,犹如当初响应独生子女的号召一样,我又添了一个儿子,用的仍然是这绿色的、曾经是我出生时用过的包被。

这一次没敢让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到医院去看孙子,请了月嫂24小时照顾着,直到次子出院时,母亲才在家里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二孙子。

母亲出生在兵荒马乱的1937年,竟然能健康的活下来,也算是命大。后来,她成了民兵连连长,为了支援新中国的建设,报名参加了峄山水库建设、峄山铁厂建设、枣庄煤矿建设,做过吊猴,下过井,挖过炭,打过掘进,后来成了枣庄矿务局山家林矿幼儿园的阿姨。

我家姊妹共有七人,加上父母共九口人。经济上的拮据,可想而知。70年代我出生后,家中一片欢呼,终于有个“另样的”了。欣喜的长辈专门买了一块翡翠色的缎子面做了包被,期盼我健康茁壮成长。

父亲1931年出生,因我祖父参加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导致日伪军多次抄家。当时仅七岁的父亲硬是在外面流浪了七年,夜夜睡在野地里、麦场里。解放后他在供销系统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个极为吃香的部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可父亲却没有为家里带来什么方便,从未利用职权牟利。那是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吃穿用”是人生中的大事。老家不断来人找他买短缺物品。面对饥饿劳累的乡亲们,父亲当然要尽一下“地主之谊”,请他们吃顿饭,喝杯酒,于是赢得了“很讲究”“好人”的口碑。后来连枣庄、山亭、滕州等地素不相识的人也来了,来到这里先与父亲攀谈一番,认完本家之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坐等管饭吃了。父亲每月工资就这样用于个人的“招待”了。母亲很生气,常常为此指责父亲不顾家,也不顾七个儿女的生活。父亲常常陪着笑说,人家大老远的来了,到饭时了,不能让人走啊。可他不知道,自己七个孩子吃的白菜叶,有时是母亲到集市上在卖菜人扔掉的菜叶中挑拣出来的。

那时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吃了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里竟然因为一个男婴的诞生,而专门买了绿缎子面的布料,做成了包被,可见对我降临人世的重视和欢迎,是有着莫大的欣喜和欣慰的,也是寄予了无限的祝福和期望的。可惜我真的太平凡了,没有做出点让父母和家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来,真是愧对人生的50个春秋啊。尤其难过的是,今生今世,我再也无从回报父母了。

用手轻抚着绿莹莹的面料,这承载了三代人的温暖,见证了两代人的生活,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包被,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无限哀思。

捧在手里的包被忽然变得模糊起来,变成了一团莹莹的绿光,仿佛一块硕大无比的“祖母绿”宝石。

我抬起手来,轻轻拭去涌上来的泪水。找了一个袋子,细心地装好包被,想着应该把它留存在新家的什么位置,将来应该传给长子还是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