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枣矿集团蒋庄煤矿韩套轮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田陈煤矿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他们的事迹。
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田陈煤矿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是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览、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创新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学习创新工作室。
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持“创新环境共建、创新理念共筑、创新技术共享、创新责任共担”的理念,积极发挥先模人物、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把有学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汇集在一起,通过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着力解决制约矿井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先后被评为山东工人先锋号、山东能源集团金牌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枣庄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装备的科技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也对创新工作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们紧紧围绕生产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方法,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效的改进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他们自主设计的矸石山自动排矸系统正是不断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步伐的生动实践。
在矸石山车房控制室,运搬工区职工冯利轻点启动按钮,20余辆满载矸石的矿车在推车机助力推动下按顺序移动。随着红外线计数器实时计数和语音提醒,矿车鱼贯进入翻罐笼翻转,矸石落入V型车,提升机智能进行卸载,完成智能排矸过程。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煤矿采用矸石山排矸方式处理矸石,然后再二次利用。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电车牵引矸石车辆进入车场后,再用电车或推车机或小绞车逐个将矸石车顶入翻罐笼内,然后人工操作翻罐笼翻车,再启动提升机将矸石运至山顶卸车。来料时必须有人开电机车带车、摘挂连接环、操作翻罐笼和提升机,一般情况下提升机司机和翻罐笼司机分别在不同地点值守,至少需要3--4人配合操作才能完成,该种方式环节复杂,效率低下,故障率高,安全系数低,占用人员多,大都采用手动运行方式,比较落后。
为进一步深化“两优三减”,提升排矸系统智能化水平,提高排矸效率,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主动请缨,承担了对矸石山排矸系统设计改造任务,经过反复论证、多次实验,他们确定了以应用红外感应系统,完成智能判断场地内车辆情况,用模糊逻辑编程方案,由PLC控制,保证推车机打接力循环运行的方案。
为把理论变成现实,他们本着更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与相关专业院校及设备公司,积极沟通,在关键性技术难题上对设计方案诸多环节进行了大胆设想,提出了诸如翻罐笼喷雾除尘、翻罐笼防退车,Ⅴ型车双到位及罐内车辆精准到位判断,空车道满位暂停、数据误差智能纠正,系统复位智能运行、遥控控制阻车器及平移道岔等“田陈方案”,同时,他们对3000平方米的场地进行硬化,将原来的车场重新规划敷设200余米环形轨道,在车场安装了4部推车机作为动力源,在每部推车机的入车侧、出车侧,和平移道岔、翻罐笼处安装红外传感器,对区域内车辆进行检测。
“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发现原矸石山车场地面有坡度,推车器在推车到位后有倒车现象,如倒车发生,遇推车机恰好前行,会存在车辆弹起掉道危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工作室成员郝长征介绍,“为此,我们对推车器改造,加装防退车后阻,有效防止了退车情况发生,消除了安全隐患。”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矸石山智能排矸系统成功投入运行,开启了煤矿排矸智能化新模式。
“车辆到位后,推车机开始接力推车,经三部推车机智能将矸石车装入翻罐笼,翻罐笼感应到车辆进入罐笼后,智能翻矸,每翻矸两次后,智能发信号给提升机,提升机运行,将V型车拉到矸石山卸矸,以此类推、循环运行。”工作室成员、运搬工区区长李莹介绍,“整个智能化排矸流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车机“打接力”循环运行,直至车场内矸石车全部清空。通过设计改造,矸石山人工由原来的18人减至5人,排矸效率提升了2倍,实现了减员提效和岗位创效。”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系统改造与绿色矿山建设有机融合,针对翻罐笼翻转倒矸时产生的煤尘,在罐笼两侧内部加装了智能降尘喷雾装置,通过电磁阀控制,罐笼向下翻转时接收到传感器信号即喷出水雾,回正时即停止,降尘率能达到95%以上。
下一步,工作室将始终以“弘扬精神、专业引领、交流研讨、技术攻关”为宗旨,以“攻克难、传帮带”为目标,以“爱岗敬业、奉献自我”劳模精神为典范,以青年人为核心,立足工作实际,把工作室创新创效活动与安全生产、“两优三减”、降本增效、智能化矿井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持续放大创新工作室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为助推动矿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效益提升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