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
田陈煤矿
将职工心理关爱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系统打造“心灵阳光”工程
通过专业团队建设、服务模式创新
家庭与企业协同、文化赋能等系统措施
全面守护职工心理健康
![]()
![]()
![]()

以往鲜有人问津的心理咨询室,如今已成为干部职工常来交流的“暖心驿站”。这一变化得益于该矿推行的“内育外引”心理服务人才策略。
近年来,该矿积极鼓励政工干部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并定期邀请高校心理学专家来矿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压力管理、家庭沟通等职工关注的话题,受到普遍欢迎。
此外,一批来自基层、经过系统培训的“知心大哥”“热心嫂子”组成了本土心理服务队伍,他们更了解职工的真实状态,更容易打开职工心扉,心理咨询室也成了职工吐露心扉、倾诉烦恼的“暖心驿站”。

“有心事能倾诉、有困难及时帮,矿上把关怀真正做到了我们心里。”许多职工如此表示。
田陈煤矿搭建了“线上+线下”立体服务机制。线上设立匿名“心灵树洞”,保证及时回应;线下组织“心理服务直通车”,咨询师深入井下一线、职工宿舍和井口区域,实现流动式、场景化服务。
曾经有工区因环境潮湿导致职工情绪不稳,党支部书记及时协调加装除湿设备,并现场带领职工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迅速缓解集体焦虑。在该矿,类似这样快速响应、精准干预的案例不在少数。

矿工心理状态与家庭氛围密切相关。田陈煤矿积极拓展服务外延,将心理关爱覆盖至职工家庭,使家属成为维护职工心理健康的“同盟军”。
家属协管组织参与班前安全提醒、家庭纠纷调解、文艺活动策划等多项工作,切实发挥桥梁作用。不少职工表示,家庭矛盾得到化解,后顾之忧减少了,工作效率也更高。
他们还深入开展“银发关怀”志愿服务,为职工老年家属提供理发、保洁、农忙助收等实际帮助,让职工更能安心投入工作。

田陈煤矿将心理服务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借助“心理画像+行为干预”机制,精准治理习惯性违章。
针对个别职工因焦虑、经验主义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违章行为,党支部和咨询师团队采取个性化疏导措施,通过情境重现、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职工认清风险、转变态度,从“要我安全”真正变为“我要安全”。他们还常态化开展“信任背摔”“事故案例故事会”“盲行巷道体验”等活动,显著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安全操作水平。

为解决职工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该矿广泛组建各类文体协会,开展摄影、文学、健身等丰富活动,成为职工释放压力、培养兴趣的有效平台。
干部职工通过参与协会活动,发展了业余爱好,提升了生活满意度。有的职工成为“摄影达人”,用镜头记录劳动之美;有的在“减肥团”中重获健康,养成积极生活习惯……这些活动显著改善了职工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近年来,田陈煤矿通过系统化、人性化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让“心灵阳光”照进井下巷道和职工日常。从情绪支持到家庭协作,从行为矫正到文化滋养,每一步都致力于实现职工身心健康与职业尊严的统一,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