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矿集团高庄煤业的皮带工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老兵突击队”。25名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里,9名共产党员像9颗铆钉,牢牢扎根在主运输强力皮带的生产线上。他们胸前的党徽与矿灯交相辉映,在百米井下铸就了一座移动的红色堡垒,用“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誓言,书写着新时代煤矿工人的担当。
“攻坚破冰冲在前,急难险重敢争先,检修抢险我带头”,这三句朴实的口号,是刻在“老兵突击队”队员心里的标尺。
2024年深冬,“三减三提”的号角吹响,西十一强力皮带更换工程成了必须啃下的硬骨头。2430米钢丝绳芯胶带要更换,12个接头的硫化作业不容半点差池,而工期只有短短一个月。
“党员跟我上!”突击队队长鲍连民的吼声在巷道里回荡。这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老工长,把铺盖卷搬到了工区值班室。那一个月里,9名队员谁也没回过家,凌晨三点的井下,韩典江蹲在冰冷的皮带机旁检查接口平整度,矿灯照出他睫毛上凝结的白霜;中午的临时休息点,老党员们围着图纸啃馒头,讨论如何优化硫化工艺;深夜的值班室里,大家轮流趴在桌上打盹,安全帽还攥在手里,这是军人留下的习惯,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当最后一个接头完成硫化,2430米崭新的皮带,像一条黑色巨龙静静伏在巷道里。鲍连民抹了把脸上的油污,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信息:“任务完成,平安。”屏幕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这场硬仗,他们用日均10小时的井下作业、累计3000米的爬行距离,交出了零失误的答卷。
日常工作里,这些老兵的“军人本色”更是随处可见。鲍连民的井下巡查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作业面的安全细节:“3号皮带托辊异响”“张紧装置压力值偏低”……他坚持每天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升井,口袋里总装着两本手册,一本是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本记着职工的技能短板,哪个小伙子接线不规范,哪个师傅的硫化技术需要提升,都清清楚楚。
青年党员韩典江的矿靴鞋底,永远比别人磨得更薄。他负责的作业面隐患排查,创下过“百日零违章”的纪录。一次检修中,他发现皮带接头处有发丝般的裂痕,当即叫停生产。有人劝:“小问题,先凑合用着。”他却红了脸:“在部队,一颗松动的螺丝钉都可能导致战斗失败,这里差一丝就是人命关天!”硬是盯着大家重新硫化接头,直到凌晨才升井。
如今,“兵突击队”的矿灯照亮过无数个紧急时刻,皮带跑偏时,他们趴在运行的设备旁徒手调整;突发停电时,他们背着工具在黑暗中摸索检修;暴雨导致巷道积水时,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水里疏通管道。有人算过,队员们每天在井下要走两万多步,相当于绕着操场跑五十圈,这些脚步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防护网。
“关键时刻,有我老兵!”这句话刻在皮带工区每个人心里。当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号角吹响,他们又带头学起了PLC编程;当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启动,他们拿着卷尺一点点校准设备间距。这些曾经的军人,把训练场的作风带到了生产线,让党旗在皮带运输机的轰鸣声中高高飘扬。
如今,西十一巷里的新皮带已平稳运行大半年,那些由老兵们亲手完成的硫化接头,依然像钢铁铠甲般牢固。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正带着更多职工在安全高效的生产线上冲锋,让红色堡垒在百米井下续写新的传奇。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