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公司,有这样一个团队:1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尖兵”,用五年时间完成30余项技术攻关,斩获11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这就是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从解决生产一线的“卡脖子”难题,到培育青年技术人才,这个60平方米的工作室,正成为矿井智能化转型的“创新引擎”。
没有规矩,创新就是散沙。工作室先后制定《成员岗位职责》《课题攻关管理办法》《以师带徒实施细则》等11项制度,形成“年度规划、季度课题、月度研讨”闭环管理,聚焦“智能化减人增效”,将“副井信号操车自动化”“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列为重点课题,通过每月召开创新研讨会,让成员轮流汇报进展、碰撞思路。
同时,创新推出“课题认领制”,由高级工程师指导成员申报项目,机电工区技术员王浩认领“压风机余热利用改造”课题,经3个月测试优化,实现井口保温热能回收,年节约燃煤费用15万元。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扎根生产一线,这是工作室始终坚持的原则。针对副井提升系统人工操作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他们历时半年研发“副井信号操车一体化遥控系统”,通过加装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模块,实现推车机、阻车器、安全门等6类设备的全自动联动,操作环节减少70%,运输效率提升25%,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40余万元。
他们还瞄准“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目标,研制应用“智能决策AI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声音识别、气体检测等功能,可24小时巡检设备温度、电压、异响等参数,异常情况实时上传调度中心。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完成类似重大技术改造23项,其中“一种采掘钻头冲洗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年节约钻头更换成本10万元;“煤矿供电系统电流保护装置”等10项实用新型专利,广泛应用于井下供电、运输等关键系统,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技术屏障”。
工作室实施“三维培养”模式,每月一次“技师大讲堂”,每季度一场“技术比武”,每年举行“师带徒”签约仪式。共培养8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基层技术骨干,其中3人获评枣矿集团“青年岗位能手”,2人入选山东能源集团技“能人才库”。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不仅交出亮眼答卷,更培育出一批矿山技术尖兵。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智慧矿山’建设,深化现有技术成果应用,启动‘5G+井下机器人’课题研发,并将课题贡献与职称晋升、技能等级挂钩,让创新动能持续驱动矿井高质量发展。”三河口矿业公司经理刘亚运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