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动态

三河口矿业:降本增效打出“精细牌”

作者: 刘涛 曹士昌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5日

搭建材料管理跨部门共享平台、实行设备管理“身份证”和“全生命周期”制度、推行劳动组织“动态化”编组……今年以来,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公司深入推进“六精六提”,有效破解废旧物资利用、设备管理、人员调配等方面的难题,以精细化手段提升经营管理质效,为企业度危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共享平台”让废旧物资“活”起来

回收物资、闲置材料、复用工具……在三河口矿业跨部门共享平台,登记的各单位“闲置好物”琳琅满目,物权归属、新旧程度、规格型号……相关信息一览无遗。

材料管理一直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该公司创新打造跨部门共享平台,实现闲置资产“信息归集—调剂审批—领取使用—交还收储”全过程通报,以“一站式”服务助力物尽其用,让物资在各生产环节高效调配。

“以往,各单位之间物资信息不流通,常常出现甲工区物资闲置、乙工区却急需采购相同物资的情况,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该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主任聂军介绍,共享平台实现了物资信息的实时共享,各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调配。

今年以来,各单位通过平台调剂了超130批次、1200余件,物资的复用率提升82%,节约采购成本400余万元。

“全生命周期”堵住设备“跑冒滴漏”

设备型号、采购时间、保养记录、维修信息……该公司选煤厂维修工刘正学扫码后查看着设备信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清晰显示着这台振动筛自投用以来的每一次保养、每回故障维修的详细信息,甚至连更换过的零件型号都一目了然。

设备是矿业企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设备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该公司在设备管理上实行“身份证”和“全生命周期”制度,从采购选型到报废处置全程建档跟踪,杜绝了设备“跑冒滴漏”现象。

“过去找台设备的维修记录,得翻半天台账,遇上字迹潦草的更是头疼。”该公司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孟波指着设备的二维码介绍,现在每台设备都有专属“身份证”,扫码就能查看型号规格、采购合同编号、生产厂家资质等28项基础信息。今年一季度,机电科正是通过追溯“身份证”信息,发现三台液压支架的密封件型号不符,及时联系厂家更换,避免了井下漏液事故。

即便是设备退役,“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未终止。在设备的报废处置环节,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评估和审批,对仍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进行拆解回收,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动态化”编组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运输区队竞标承揽-320运输大巷充填加固工程,节省费用30余万元;运输、通防协同承揽1302工作面设备挪移,提前工期5天……近段时间,三河口矿业内部承揽项目接连传来捷报,基层区队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人力资源调配也愈发灵活高效。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源于该公司推行的劳动组织“动态化”编组改革。

一直以来,和许多企业一样,该公司也存在体制机制不活、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绩效分配激励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固定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壁垒,使得人力资源难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流动,职工的潜能得不到充分释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三河口矿业探索推行劳动组织“动态化”编组,通过构建内部承揽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力求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

运输、通防协同承揽1302工作面设备挪移工程,就是“动态化”编组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协同作战的生动写照。

工作面设备挪移涉及运输、通防等多个专业领域,以往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难免出现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而在此次工程中,他们以“动态化”编组为纽带,让运输和通防两个部门打破壁垒,实现人员的深度融合。“动态化”编组模式的推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工期,更让人力资源利用率提升近15%。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