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设备出点小问题,我不用等检修工,自己就能排查处理。”站在运转的压滤机旁,枣矿集团三河口矿业公司选煤厂职工赵洋熟练地调整着仪表参数,语气里透着自信。上个月,他刚通过跨岗技能考核,从单纯的压滤司机,成长为能操作多台设备、处理基础故障的“全能选手”。赵洋的蜕变,正是该公司推行“一专多技”制度的生动缩影。
结构性缺员、技术力量分散长期制约着矿井效能——部分岗位“人等活”,关键技术岗“活等人”,职工技能单一导致生产衔接“卡壳”。
“岗位像‘孤岛’,人员像‘螺丝钉’,这样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拆除岗位藩篱,让职工从‘固定岗’走向‘流动岗’。”该公司副经理刘坤说。
一场以“一专多技”为核心的职工素质提升行动,在三河口矿业公司全面铺开。他们着力打破“在什么岗干什么活”思维定式,提出“一岗多能、全岗都通、精通本岗、知晓它岗”目标,在工程技术、地质测量、生产调度、设备维修等关键领域率先试点“岗位交叉、互通互学”:技术人员跨专业跟岗实训,操作工人跨工种轮岗学习,原本“各管一摊”的职工,开始在技能池里“跨界融合”。
该公司打出“培训+激励”组合拳:一方面,重构薪酬体系,技术工种待遇上浮15%,设立“多能奖金”,推行“月考核、季通报、年评比”机制,让“多学一项技能,多拿一份报酬”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推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培养模式,为职工定制“技能成长路线图”。
在机电工区,“一人双岗”计划成为改革样板。以往仅负责皮带操作的职工,通过“操作+检修”双岗培训,在皮带停运时摇身变为检修主力;主井、副井同类岗位合并后,班组人员“技术共享、难题共解”,原本需要两班人完成的任务,现在一班人就能高效应对。
在选煤厂,成效同样显著。该厂依托维修车间和大学生班组,组建“能工巧匠导师团”,将职工按工种分批编入“轮岗实训营”。“导师手把手教设备原理,我们在实操中练故障排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赵洋回忆起“充电”经历,“现在我不仅能熟练操作压滤机、旋流器,还能判断振动筛的异常声响是轴承问题还是螺栓松动。”
目前,三河口矿业已有200余名职工通过“一专多技”考核,覆盖8个主要生产岗位,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30%。曾经的“技能短板”,正转化为矿井的“竞争长板”。
“改革不是为了‘凑人数’,而是为了‘提效能’,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一专多技’制度,探索技能等级与晋升挂钩、跨岗创新成果奖励等机制,让更多职工成长为‘技能多面手’‘岗位顶梁柱’。”三河口矿业公司经理刘亚运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