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柴里煤矿,夏风裹挟着湿润的煤尘拂过主井口。40米高的天轮支架上,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机电工区技术员张恋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手中的卡尺却稳如磐石。“水平度偏差0.1毫米,达标!”对讲机里传来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这个被工友戏称“技术达人”的95后大学生,正带队进行主井天轮检修。有人递来水,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盐渍笑道:“环境越‘烤’验人,越能‘炼’出真本事。”
这句朴素的矿工哲学,正是张恋扎根煤矿五年的真实写照。
从“纸上谈兵”到“井下实战”
1995年出生的张恋初到煤矿时,曾被井下复杂的机电系统震撼。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成了井下最勤快的“影子”——老师傅检修时他蹲在旁边看,设备故障时他第一个钻进去摸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设备的“脾气”。
这份痴迷催生了区队首个国家专利——“可调式电缆穿墙管”。传统穿墙管需预先精确计算电缆排布,返工率高。张恋设计出带滑轨托卡的铁盒装置,让电缆调整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十分钟,工人笑称“张工把我们的腰救了”。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副井双变频器系统攻关。他带领团队设计出双变频切换系统,当主变频器故障时,备用系统能在20秒内实现切换。为验证可靠性,他在提升机房蹲守72小时,记录下30多次模拟切换数据。系统投运后,事故率同比降低10%,彻底消除了提升机运行过程中的停机隐患。
5吨“铁疙瘩”的毫米级手术
去年11月,张恋带领区队首次独立承担主井天轮更换任务。直径4米、重达5吨的“铁疙瘩”,过去安装全靠外委。张恋提出用激光定位技术替代传统方法,却在首次测量时遭遇风力,井架微震导致螺栓孔错位。
连续三天,他带着团队记录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编出一套“补偿算法”。施工期间,他多次攀爬40余米高的主井井架,在高空寒风中手持水平测量仪器,反复校准天轮水平度。
最终,不仅成功完成天轮更换,更凭借自主施工节约成本15万元。
2个小举措“抠”出50万
去年12月,西风井两台风机更换工程启动。新风机系统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安装过程中,他紧盯每个环节,确保设备精准对接。更换后,电机功率显著降低,风量却大幅提升。
“新风机试运行时,风速变化较为明显,与矿井通风需求差距过大,风机频率由原来的46Hz降至44Hz,经验证后,仍没达到极限。”机电工区党支部书记井长辉说。
这时张恋的“技术洁癖”又犯了——风量不达标,频率还得再降2Hz。
工友老郭嘀咕:“2Hz能掀翻屋顶?”
张恋与通防技术人员进行对接,对变频器的频率和风叶角度综合进行验算,最终决定大胆改为42Hz。同时为满足风机极限效率,风叶角度由原来+3度改为现在的+6度,确保在风量满足通风要求情况下,把风机效率提升至75%。
“仅这两个小举措年省电费50万,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难题,更为矿井安全生产和绿色节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井长辉说。
师带徒传承:技术刻进骨头里
“剥线多露1厘米,就多1分短路风险!”张恋独创的“匠人三法则”在矿上出了名:原理图必须手绘、螺丝必须三次复检、故障必须溯源到根。
今年3月,徒弟赵益奎接错线路导致电机过热报警。张恋没批评他,而是带着他逐段检测到凌晨三点。“技术能学,责任心要刻进骨头里。”如今,赵益奎也学着师傅的样子,带着新徒弟讲“接线经”。
钢铁丛林里的生活辩证法
张恋的婚期定在今年5月1日。4月19日清晨,他正准备置办婚礼用品时,主井计量秤突发故障。“矿上需要你,我懂。”未婚妻的理解让他全心投入抢修。通宵设计拆卸方案,次日又趴在井口指挥材料下放。当计量秤终于精准复位时,婚品采购已推迟整整一周。
“对家人永远有亏欠。”张恋摩挲着结婚照低声说。妻子学会了他最拿手的红烧茄子做法,张恋每次升井回家都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在490泵房安装软启装置时,妻子托人捎来饭盒,底层藏着张纸条:“你守护矿山,我守护你。”
夕阳穿过井架,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当新一代矿工用智慧擦亮煤海,他们的坚守,早已在万丈地心绽放出最硬核的浪漫。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