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介绍,咱们使用的综采装备体现了智能仿生原理,那么大家想想看,智能采煤机模仿的是什么动物?现场哪位工友来告诉我们答案。”
“是根据鼹鼠自主挖掘能力研发的,既可以视觉调姿、触觉避障,还可自主定位、嗅觉探测……”
课堂有料又有趣;讲师有真才实学又有丰富经验;现场学员有思考还有互动。
(“智”动蒋庄“专业技术公开课”拉开帷幕)
3月1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技术公开课”在枣矿集团蒋庄煤矿综合楼会议室拉开帷幕,综采二区主管工程师李进以独特的视角为大家带来了《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及采煤智能化系统架构与实际应用》的精彩讲解,来自该矿采、掘、机、运、通、地测、安全等各专业的100余名技术人员怀着空杯心态,共赴一场技术饕餮盛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技术人才更是“资源中的资源”,为加速技术人才培养,蒋庄煤矿于去年精心打造“专业技术公共课”工作品牌,邀请枣矿集团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本矿专业副总师担任讲师,科学设置《煤矿智能化建设和智慧矿山的发展趋势》等七堂精品课程。通过集中学、系统学的“满堂灌”方式,有力助推了各级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该矿又精心谋划,突出“智”动这一主题,推出“专业技术公共课”2.0升级版。
“2023年是矿井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启动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打造行业领先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工作面的关键一年,需要有一支专业化、智慧化的‘技术铁军’作后盾。”该矿总工程师周中平告诉笔者,正是基于这一要求,该矿着重在更加实用、更有实效上下功夫,打造“公开课”2.0升级版,切实让“公开课”成为激活思想、提升素质的“大学堂”,调整状态、注满能量的“加能站”。
那么,与1.0版相比,2.0升级版又有哪些新看点呢?
一、形式新颖,课堂氛围“活”
此次“公开课”一改往日“端端正正坐台上、一板一眼记笔记”的固化培训模式,主讲讲师李进结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全程站立,并不时深入到学员中间,通过互动交流、提问激发等形式,既现场检验了学习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员们“脑洞大开”,直呼解渴。
(讲师走到学员中间互动交流)
而从去年作为学员坐在台下听,到今年作为讲师站在台上讲,李进坦言这一角色的变化对他既是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系统思考、总结经验的机会,“‘公开课’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我们一边汲取能量,一边在讲课过程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是通过这种双向‘输入输出’,激活了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
讲师讲得精彩,学员们听得专注,他们紧跟老师思路,时而认真思考,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授课现场始终澎湃着奋进的思潮。
二、讲得好不好,评委来打分
在授课现场,笔者注意到在观众席就坐的还有七位特殊“听众”,“公开课”究竟讲得好不好?有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升?则由他们站在公平、公立的立场上进行综合评判,现场打分。原来,他们是此次“公开课”专门邀请的评委。
“为激励技术人员做精品课件、上精品课,我们专门设置评委现场打分环节,对讲的水准、讲的效果进行一个综合评价。这对每一位上台讲师来说都是一场‘大考’,不仅要求他们能干、还要会讲,以此来倒逼大家持续提升综合能力。”该矿地质测量科副科长、设计室主任张宗国说。
三、做好“师带徒” “百花”齐“绽放”
“安全管理,技术先行”。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给矿山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此次“专业技术公开课”从即日起将持续到年底,每月安排一名不同专业的主管工程师担任讲师。任务下达后,10位授课老师欣然接过“传、帮、带”重任,白天忙工作,晚上则加班延点备课、做PPT课件,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李进将自己多年的积累倾囊相授)
不仅如此,“公开课”的“重头戏”是师带徒部分,各专业讲师以专业内近三年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为徒弟,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在工作中通过一对一、一对N、手把手的方式传授技能,明年将由徒弟上台讲课,检验师带徒的效果,从而达到人人优秀、团队出彩“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可喜局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公开课’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有效方式,通过10堂精品课程的精准培训,使广大技术人员对矿井各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切实将矿井的技术资源、培训优势转化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动能。”该矿矿长殷宪波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