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蒋庄煤矿机电设备制修厂内
弧光闪烁、焊花飞溅
温暖的画面映照出
三代铆焊人坚实的身影
他们是
任传统、赵海龙、徐辉
三人不仅是师徒
更是技术传承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们用焊枪作笔,以钢铁为卷
共同书写了一段
关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

从左往右依次是:徐辉、任传统、赵海龙


“焊接这活儿,讲究个精准,差一毫米都不行。”任传统对笔者说。只见他手中的焊枪稳稳划过钢板,一道均匀完美的焊缝瞬间成型。
参加工作三十年的时光里,任传统从一名普通焊工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铆焊班班长。如今,还有5年多就退休的他,更加珍惜在车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他擅长铆焊加工,尤其擅长二氧化碳保护焊,练就了“带水焊接”“气割一绝”的绝活。


“干活时经常遇到阀门关不严水一直淌的现象,这时候就得靠真本事了,电焊条在水流下照样能‘服服帖帖’。”任传统语气平淡,仿佛那带水焊接只是焊工的基本功。
一路走来,他先后荣获枣庄市“技术能手”、枣矿集团“技术能手”,蒋庄煤矿“技术状元”“金牌班组长”等荣誉,最让他自豪的,不是这些闪光的奖章,而是徒弟们个个出色,徒弟赵海龙在枣矿集团2024年铆焊比武中一举夺魁。
“手艺,就得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任传统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他对技艺传承最质朴的理解,也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最执着的坚守与最深切的期望。

徒弟赵海龙至今还记得,刚跟师傅学艺时,因为一道焊缝不合格,被要求反复焊了五六遍。那时的他还有些满心不解,甚至有些怨气。

“焊品如人品。”师傅的话掷地有声,“每一道焊缝都要经得起时间和责任的考验。”



“那时候不理解,现在全明白了。”已是铆焊班副班长的赵海龙感慨道,“师傅传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那份刻进骨子里的较真。”这份较真,让他深刻理解了“工匠”二字的重量,也让他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传承是不会断线的。2023年,徐辉从掘进一线转岗到铆焊班,赵海龙成为他的师傅。看着这个零基础年轻人的那茫然又认真的样子,赵海龙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赵海龙暗下决心:要把自己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给这个肯学肯干的年轻人。
赵海龙的教学方式,既有任传统的“严”,也有自己的“细”。他从最基本的握枪姿势到焊接角度,一遍遍示范。徐辉也争气,白天跟着师傅学,下班还一遍遍在废钢板上反复练,手上烫出的水泡变成了他进步的“勋章”。

这份付出很快有了回报。在2024年该矿铆焊比武中,徐辉获得第一名,在枣矿集团比武中获得第四名。赵海龙一提起这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任传统也为这个“徒孙”自豪——之前,他也是这样为赵海龙感到骄傲。
如今,徐辉也成长为机电设备制修厂掘修班的副班长,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学习的态度。

今年8月份,矿上二号入仓漏斗损坏,急需更换。时值盛夏,车间温度逼近40℃,而焊接作业不能开风扇。面对紧急任务和恶劣环境,这师徒三代没有丝毫犹豫,仅用4天就完成了4节圆漏斗的制作,比计划提前24小时。

井下采掘单位使用的皮带机,因现场条件和上炭不均衡影响,皮带在运输期间易出现跑偏,老式防跑偏装置效果不明显。为此,师徒三人经过反复研究,共同设计了新型皮带防跑偏装置,高度可灵活调节,满足不同皮带机高度的使用,同时旋转支架和立辊可根据皮带运行时跑偏的程度和方向自由调节。
在日常工作中,师徒三人间的温情时刻远不止于此:赵海龙悄悄垫高工作台,缓解师傅长年弯腰的劳损;徐辉总在深夜加班时,默默为师傅赵海龙续上热茶;任传统常备的烫伤膏总在需要时递上……这些无声的关怀如春雨润物,让“师徒”二字在技艺传承之外,更添了一份家人般的牵挂与温暖。
暮色渐深
机电设备制修厂的焊花依旧闪烁
三人的影子在灯光下交织
一如他们正在传承的匠心——
无声,却有力;平凡,却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