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自枣矿集团“天南地北枣矿人・实干兴旺幸福家”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参与,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展示集团对外开发的广阔前景、突出成效、奋斗历程、动人故事,现开设专栏择优刊发,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发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在落实企业战略中体现担当作为,在实干拼搏中创造幸福生活,推动赴外创业蔚然成风,取得更大成效。
草原深处十五载拓荒前行
从2011年第一批枣矿人背着行囊远赴蒙东
到如今1400万吨深部资源“落袋为安”
90万吨产能达标
在呼伦贝尔这片广袤草原上
庆升热力公司的干部职工用15年坚守
刻满了枣矿人“走出去建新功”的艰辛与荣光
破冰:在零下30℃的草原“啃硬骨头”
“当时草原上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冬天零下三四十度,鼻涕冻成冰碴儿,跑手续常常是白天赶路、晚上改材料。”提起当年办理采矿用地手续的经历,专班成员孙善武至今记忆犹新。集团本部资源面临枯竭,蒙东开发成了“破局关键”。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12人攻坚专班全力跑办,真像把“办公室”搬到了政府各个部门门前。
为了拿下西胡里图煤田的核心资源,他们曾在一周内驱车往返呼和浩特、海拉尔、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4个城市2000多公里,饿了啃干粮、渴了喝瓶装水,车窗玻璃结满霜花就停车擦一擦再走;遇到手续卡壳,就蹲在审批部门门口反复沟通,把“资源获取是头等大事”的决心说给每一位经办人听。
2024年深秋,当新的采矿许可证拿到手里时,专班成员们看着证上“1400万吨可采储量、延长服务年限15年”的字样,在草原的寒风里红了眼眶——这不是一张证件,是枣矿人“不气馁、不退缩”的拼劲,更是百年枣矿“走出去建新功”的底气。
“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正是这一次次顶风冒雪的奔波、一遍遍耐心恳切的沟通,才撬开了庆升未来发展的希望之门。
蝶变:从30万吨到“绿色智能”的跨越
“2011年刚投产时,露天煤矿核定产能才30万吨,采剥全靠肩扛手搬,遇上沙尘天,脸上、嘴里全是土。”今年41岁的“煤二代”孙启普,是庆升的第一批矿工,说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如今再走进这座露天煤矿,间断式开采作业数据实时传到监控平台;曾经的废矿坑被填平复绿,95%的绿化覆盖率让草原重新长出牧草,牛羊马群时常从矿区旁经过,成了矿山与草原和谐共生的亮丽风景。
2021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验收,表土堆存、废坑填实的“生态经验”成了可推荐可学习的样本;2025年9月,呼伦贝尔市能源局专家组按下智能验收“通过键”时,青年职工宋蒙蒙兴奋地给家里连视频:“妈,现在生产实现智能化,安全又轻松!”

从“小矿”到“标杆”
15年里庆升的经济总量翻了三倍,职工工资涨了两番,老矿工们总说:“不是我们多厉害,是枣矿人‘能打善战’的劲头,到哪儿都能开花结果。”
牵挂:2186公里外的“家与远方”
庆升职工的平均年龄41.7岁,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每个人心里都装着2186公里的牵挂——那是从蒙东到家乡的距离。

职工朱鲁冰的妻子独自在家照顾高三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每次视频,妻子总说“家里没事,你放心”。可他不知道,去年父亲住院时,妻子凌晨三点带着老人去医院,愣是没跟他提一句;年轻的“煤三代”田欣,手机里存着女儿画的“爸爸在矿山”的画,每次想家了就拿出来看一眼,转身又扎进生产现场。

职工们把对家的牵挂藏进口袋,用坚守扛起企业发展的责任。公司懂这份牵挂,更满心惦念这份付出,把“两堂一舍”改成了“家的模样”,食堂聘请山东厨师,每周做枣庄辣子鸡、菜煎饼,让大家尝到“家的味道”;宿舍装上了暖气片,冬天不再冻得睡不着;盖起了阳光房,摆上了图书、跑步机、乒乓球和台球桌,专门腾出房间改造成KTV,业余时间不再孤单。
“虽然离家远,但在这里能找到‘家’的感觉。”第七批来庆升工作的职工谷浩承说,现在他每次跟家里报平安,都会拍矿区的绿化和宿舍,让妻子放心:“你看,咱枣矿人到哪儿都管,都能把日子过暖过好。”
如今的庆升,正朝着“扩大产能、深化协同”的目标迈进,安全矿山、和谐矿山、智能矿山的蓝图在草原上徐徐展开。那些天南地北的枣矿人,带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他乡当故乡,用实干把“幸福家”的梦想,种在了每一寸奋斗过的土地上。
“梦虽遥,追者能达;愿虽艰,持者可圆”——这是枣矿人跨越蒙东草原攻坚破局的坚定承诺,更是百年枣矿勇立潮头、行稳致远的硬核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