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故事

从“硬骨头”到“香饽饽”:枣矿集团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的逆袭之路

孙冬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薄煤层占我国煤炭可采储量20%,却因煤层薄、开采难、效益低成行业“硬骨头”。枣矿集团按照山东能源集团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四型矿井”建设要求,锚定智能化转型,统筹滨湖煤矿、新安煤业、蒋庄煤矿协同发力,不仅攻克难题,更成全国薄煤层智能化转型标杆。

枣矿集团依托山东能源技术装备优势,联合东华重工对液压支架定制化升级,搭载隐藏式前梁、半潜式摄像头等新技术,升级配套远距离无人值守集中供液系统,引入云鼎科技数字孪生、盘古大模型、GIS平台、国产惯导、协同通讯系统及规划截割技术,夯实智能开采基础。

敢闯敢试交出“全国示范方案”

作为枣矿集团唯一全区域薄煤层矿井,滨湖煤矿主动扛起“试验田”的大旗,创建具有山东能源特色的“地面规划采煤、面内无人作业”采煤新模式,打造精干高效薄煤层智能开采示范矿井。

(滨湖煤矿地面操作岛)

该矿31602工作面,所采煤层为16煤,平均煤厚1.3m,工作面无需人员跟机,采高精准控制,实现了“煤厚就是采高”,有效减少吨煤含矸率,降低洗煤介质消耗,实现了绿色开采及资源的高质量回收,煤质提高了400大卡/kg,年创效4000余万元。

该矿荣获2024年度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薄与较薄煤层智能综采赛道“特等奖”。截至目前,该矿累计组织20余个智能化工作面生产,单面月产量稳定超10万吨,为全国同类型矿井提供“滨湖方案”。

精准发力让效益“看得见”

新安煤业公司面临着中厚煤层可采资源储量断崖式减少、主要采场逐步向薄煤层转移的现实情况。对此,依托滨湖煤矿的成功经验,他们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成功构建起适用于薄煤层环境的“无人化开采常态化运行体系”。

(新安煤业公司31608工作面

该公司31608工作面平均煤厚1.4m,通过“井下设备无人化运行+地面远程集中控制”的模式重构,将传统采煤作业中直接暴露于高粉尘、高应力、强振动环境的12人单班作业团队,缩减至地面集控中心2人远程监控,实现从“井下艰苦作业”到“地面绿色操控”的工作模式革新。

精细管理把“难”变“易”

已历经30余年开采的蒋庄煤矿,同样面临中厚煤层资源逐步减少的困境。为最大限度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该矿开启薄煤层生产探索,而其31602工作面平均煤厚仅1.1米,因煤层更薄,开采难度较其他薄煤层工作面更大。

(蒋庄煤矿31602工作面

该矿从智能化升级、现场管控和技术创新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优化“三机”配套、加强层位采高监管和总结爆破断顶“15字要领”,有效提升资源回收率并消除悬顶风险,实现工作面最高月产量超7万吨。

枣矿集团在薄煤层开采领域的成功实践,是“战略统筹、智能核心、装备支撑、管理保障、效益导向”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结果。其经验的核心在于,将智能化转型深度融入开采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成功将薄煤层这块“硬骨头”转化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宝贵资源,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枣矿经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