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智慧大脑”
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一个个高精尖的AI智能技术?
一台台高科技的计算机?
在付村煤业公司
这只是“智慧大脑”的载体
真正驱动这些“智慧大脑”高速运转的
则是蕴藏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伟力
是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
最强“智慧大脑”
今天
请跟随小编一起
在三个“遇见”中
感受矿山的创新之“变”
当“人海战术”
遇见“智慧大脑”

对带式输送机H架进行调平
需投入6名职工同时作业
在对矿井泵房进行污水转排过程中
需投入4名职工进行清淤
……


“人海战术”是传统生产模式的缩影,但面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发展趋势,这显然已不能满足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以前,对矿井西门泵房进行污水转排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顽疾’,在含大量煤矸颗粒的污水中,传统水泵的滤网频繁堵塞。每个月,我们都得采用两班倒的密集人力,在污浊的环境中连续奋战数个小时进行清淤。”该公司机电工区井下维修班班长刘尚锋说。
怎样改变这种“人海战术”,将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唯有向创新要答案。”
他们经过十余次的现场数据分析和方案论证,设计了一套筛分滤网装置。该装置,如同给泵房装上了强大的“智能胃”,巧妙地优化了滤网的孔径分布,并加装了反冲洗系统,将煤矸颗粒的拦截率一举提升至90%以上。

当“人海战术”遇见“智慧大脑”,成效立竿见影:清淤周期从每月一次延长至半年一次;设备故障率下降70%,每年维修成本节约10余万元。
当“钢铁巨蟒”
遇见“智慧大脑”

矿山主、副井提升使用的尾绳长达500余米,且又粗又重,被职工们形象地称为“钢铁巨蟒”。“钢铁巨蟒”在提升煤炭、设备及人员时“威力无边”,但更换时却很费力。

回想起以前更换尾绳的场景,机电工区副区长乔伟伟仍心有余悸,“尾绳重达4吨,需要30名职工协同配合,依靠人工手盘绳辊一寸寸地拖拽,光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3小时,整个更换过程主提升系统需停产10小时。更让人头疼的是,在更换过程中尾绳稍有偏移或卡顿,又要花时间进行一点点调整。”
如何降服这桀骜不驯的“钢铁巨蟒”?
“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自主设计了‘电机驱动滚筒缠绕尾绳装置’,通过改造滚筒结构,用电机驱动替代传统人力拖拽。”该工区主管技术员杨博文说。
8月初,在主井尾绳更换工程中,该装置首次投入实战便大获成功:在新绳准备和旧绳回收环节均节省人工30余个,缩短作业时间2小时,停车时间缩短了40%以上,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规避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风险。
当“精煤洗选”
遇见“智慧大脑”

如何提升精煤产率
如何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保效益
该公司选煤厂技术团队当机立断:
向“智慧大脑”要效益
在轰鸣的生产厂房、安静的实验室,他们一遍又一遍进行反复推演,一场场“微观世界的战役”在无声无息地上演。

终于,在万千数据中,一个关键线索浮出水面,他们发现问题出在两台重介旋流器的重二系统。找到症结,他们便对症下药,对重二系统实施创新改造,成功将精煤产率提升了0.5个百分点。这0.5个百分点看似微不足道,每年却能为矿井创造1800余万元的效益。
在此基础上,为持续提高洗选效益,他们又创新实施“单一采面条件下煤质稳定性提升与资源回收率优化”项目:
对原煤煤质数据进行优化与重构,为洗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实施精煤灰分软测量,绘制动态原煤可选性曲线,为重介智能分选提供决策支持。
利用AI智能识别技术,设置旋流器二段堵塞报警系统,防止矸石进入煤流,保证精煤产品质量,并根据化验数据,做好中煤回洗工作。
“单一采面条件下煤质稳定性提升与资源回收率优化”项目自实施以来,共计创效8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