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季度以来,面对严峻的成本压力,岱庄煤业公司通过持续强化督察督办,将降本的目光聚焦内部管理“深水区”,从井下一线到地面车间,督察的“探照灯”照亮了成本管控的盲区,拧紧了效益链条上的每一颗关键“螺丝钉”,强力推动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细节挖潜力。

“吨煤成本就像悬在头上的剑,压得人喘不过气。”这是岱庄煤业不少管理人员的真实感受。材料消耗管控难、设备空转能耗高、物资复用率低……这些看似零散的管理“痛点”,汇聚成了制约企业效益的“堵点”。
该公司清醒地认识到,降本增效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场关乎生存发展的持久战。 如何打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他们发力在强化督察督办的穿透力与精准性上,将关口大幅前移,直击成本管控的核心环节。

督察人员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看报表,而是深入生产一线的最前沿——井下采掘工作面、车间厂房、物资堆积的仓储区。督察员张兵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3上18工作面锚杆回收率偏低”“掘进工区周转库角落发现闲置配件3件”……配合现场取证照片,一份份详实的“问题清单”迅速生成。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岱庄煤业督查工作的重心在于构建强有力的闭环链条。“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迅速转化为清晰的‘督办清单’并通过文件或督办会下达,‘钉’在责任单位面前。”该公司督察办负责人陈桂全说。

针对重点、难点和反复出现的问题,督察办绝不“一查了之”,而是果断开展“回头看”。他们对照整改报告,对比整改前后的数据和现场影像,进行突击复查。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梳理出的高发、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管理漏洞,每旬形成督察报告,并基于这些“实战”反馈,从管理、机制、措施、流程等源头上进行查缺补漏,先后修订完善了《岱庄煤业公司“三铁”管理办法》《岱庄煤业公司非生产性支出费用管控办法》《精益化市场化运营提升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将督察成果固化为扎紧成本“篱笆”的长效机制。

二季度,该公司节约外委费用20万元,压控非生产性费用67.4万元,回收复用物资560余万元,连续3次取得枣矿集团“经营管理质效考核评价”前3名的成绩,精准督查的持续发力,正在岱庄煤业结出实实在在的效益果实,主动优化流程、精打细算、修旧利废在岱庄煤业蔚然成风,全员成本意识显著增强。
“我们将继续磨砺好督察这把‘螺丝刀’,把降本增效的每一颗‘螺丝钉’都牢牢拧紧,探索出一条靠管理挖潜、向细节要效的内涵式发展路径。”该公司党委书记、经理高松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