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枣矿集团各矿井的百米井下,虽然单位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但总是有着强烈的相似感:无淤泥、无积水、无杂物、无粉尘、无视觉污染,所有材料、设备、材料、管线、沟渠、展板、轨道成行成线、井然有序……扑面而来的都是“物见本色、亮直净美”。
枣矿集团树牢“干一辈子煤矿,就要抓一辈子标准化”理念,把抓实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固基强安的长久之策,全面开展学标、用标、达标、创标工作,让标准化植于干部职工思想意识、践于安全生产全过程,持续推动、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路。
化繁为简模块化推动
翻开枣矿集团《安全生产标准化模块手册》,里面图文并茂详尽介绍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等五大专业的147项各类模块,井下各专业、各地点、各环节、各岗点的标准化怎么干、怎么建一目了然。
他们坚持化繁为简、方便操作、易于落地,把抽象的要求具象化,把系统的工作模块化,把繁杂的标准变成易执行的“说明书”,分专业、分系统、分工种岗位,把标准化建设拆解、固化成一个个“标准模块”。
职工按图索骥、按模块建设,“比着葫芦画瓢”,让各项标准落地更规范、更高效、更统一,也实现了“开工即精品”“一次做对、一次做好”,杜绝二次投入和返工浪费。
“我们的标准模块不是一成不变的。”枣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庆民说,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创标”机制,不断把实践中涌现的优秀管理经验、工作模式、操作方法、技术革新、精品工程,总结提炼成新的标准、新的模块,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螺旋上升。
PART 02
把标准变成行为习惯
枣矿职工下井前,有一个习惯,不仅要检查一下工具是否齐全,还要摸摸口袋,看看工作“秘籍”是否装好带好。他们随身携带的“秘籍”,就是枣矿集团专门为一线职工订制的岗位清单“明白卡”、应急管理“处置卡”、安全要点“口袋书”。
人的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枣矿集团坚持以知为始、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持续修订完善各岗位人员标准操作规范,把安全生产标准化量化分解到岗位、细化到工序、悬挂到现场、培训到课堂、装进口袋里,让一线岗位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可以看到。
“学标”“知标”是前提,“懂标”“用标”是目的。为做到“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枣矿集团全面推行“五描述一操作”、手指口述、正确站位、安全确认等制度,职工每天上岗前对现场安全环境、风险隐患、避灾路线、应急处置等进行描述,工作中进行“手指口述”作业,眼到、脑到、口到、手到,实现全身心投入工作、全流程规范操作。
他们还对生产过程中风险较大的86个重要工序,逐一细化分解操作流程,推行“三预”风险管控、“六级六步”隐患防控、“双随机”现场会等机制,实施“五前三级”准入评定、干部“跟循环写实”“双考核、双排名、双激励”等制度,着力抓实“人、物、环、管”安全要素管控。
在科技爆炸的时代,在智能化全面兴起的当下,万物都在更替,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也要与时俱进。枣矿集团在安全生产实践中,把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实践,进而固化为矿井建设和生产的新标准,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蒋庄煤矿百米井下,“智能安监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论是人还是物的不安全行为,都能进行24小时监控、动态识别抓拍、即时语音提醒。蒋庄煤矿将AI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安全管理中,建设了“AI”智能安监系统,能够对4类21项违章行为进行抓拍,智能分析防控9个场景37类隐患。
在付村煤业公司,吊挂在巷道顶板上、四通八达的单轨吊无人智能运输系统“蔚为壮观”,它如同“飞驰”在大城市上空的轻轨,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构成了高效、便捷、安全的井下交通运输网络。
据付村煤业机电运输科科长乔东介绍,他们已在井下投用12部单轨吊、建设了21600米空中轨道,一举减少87部绞车、174套安全设施,让线路上的绞车司机、把钩工成为历史,打造了覆盖井下的智能连续化辅助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