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这里是工匠人才“精品屋”
有人说,这里是创新创效“聚宝盆”
也有人说,这里是矿山“最强大脑”

这,正是付村煤业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聚力打造的创新创效靓丽“名片”。
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模和各类技术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为充分挖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限能量,付村煤业公司让劳模和各类技术人才站到“C”位,打造了以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创新工作者名字命名的田堂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郭莹巾帼创新工作室、洗煤厂劳模创新工作室,突出人才培养、科技创效和带动辐射作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脑”。
打造职工成才“梦工厂”
采撷“职工创新成果特等奖”,并作为矿区唯一一个获奖者,站到了全国煤炭系统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表彰大会的领奖台;踏上技术人才“成长快车道”,被任命为洗煤厂主任工程师。今年以来,付村煤业公司洗煤厂郭莹巾帼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郭莹可谓喜事连连。
和她一样,田堂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达人”们也喜讯不断,高级技师邹涛被公司聘为“智能化装备工程师”,技师王虎登上了“付煤工匠”的领奖台……各创新工作室可谓群星璀璨,成为矿山名副其实的“造星梦工厂”。


将一名名普通的职工培养成人人羡慕的“技术明星”,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如何造“星”的?
付村煤业公司建立完善创新工作室工作管理制度、研讨学习制度、成果转化推广等制度,每年编制工作室年度课题攻关计划,每月组织创新团队召开两次座谈交流会,有力保障了创新工作室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他们积极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通过“理论+实操”的教学方式,让“新工成才、老工成匠”;常态化开展业务实训和技能比赛等活动,组织创新团队成员和职工开展集中现场教学、技术交流活动,不断调动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积极性,先后培养技术能手和工匠人才32人,培训职工1200多人次。
深挖创新创效“聚宝盆”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 一个个创新的“金点子”,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8100余万元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这是该公司洗煤厂劳模创新工作室交出的“答卷”


精煤回收率关系着矿井的效益,为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净”,他们将目光锁定到小于0.5毫米的细粒级煤泥上。
“‘蚂蚱腿再小也是肉’,为将这部分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变为矿井的‘真金白银’,我们实施了浮选工艺系统关键环节精益升级课题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洗煤厂副厂长高奎说。
据高奎介绍,他们通过对精煤浮选质量关键环节进行把控,控制浮选入料粒度,安装浮精消泡器,升级药剂配方及加药工艺等方法,既降低了浮选药耗,稳定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浮精抽出率,自2023年实施以来,共计创效800余万元。
在洗煤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创新“金点子”层出不穷。近年来,该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120 余项,其中“浅槽机尾箱积介清理器”等20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离心机离心液跑粗检测装置的研发和应用”等15项成果,获得省级、行业级荣誉。

1
2

田堂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喜获丰收,去年以来,获得煤炭企业优秀“五小”技术创新成果1项、国家专利1项、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实施项目改善30余项,年创效770余万元。
为矿井发展装上“最强大脑”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工作面生产过程中,运输机机尾过渡挡板脱离,影响生产怎么办?重介选煤工艺中,重介质添加环节人工劳动强度大,加介量无法计量怎么办……
“为生产解难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田堂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扛起重任,针对运输机机尾过渡挡板易脱离影响生产的问题,通过改进运输机机尾过渡挡板的固定方式,让困扰生产单位的难题迎刃而解。
针对重介选煤工艺在生产中出的一道道“思考题”,洗煤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接招”,他们通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加介量自动计量、浓介自动配比、缺介自动补加的全流程自动化,每年可节约介质120吨,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626.46万元。
2


1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劳模精神的传承地、业务技能的传授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我们发挥劳模创新工作的优势,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付村煤业经理侯晓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