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矿集团高庄煤业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色发展、智能开采、节能降耗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新思路、应用新技术、引进新装备,为推动矿井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联动增“靓”又增“亮”
金秋十月,走进绿树掩映、花草葱茏、鸟语花香的高庄煤业,柿子、石榴、山楂等水果压弯枝头,果香四溢;池塘、小桥、石板路等曲径通幽,风景如画,整个矿井环境优美,美不胜收。生态颜值不断刷新的背后,是该公司咬定绿色发展不放松,以生态“含绿量”谋发展“含金量”的生动写照。
该公司持续做好香化、净化、园林化提升工程,打造看得见清洁整洁、看不见污染浪费;听得见虫鸣鸟叫、听不见声音嘈杂;闻得见花香、闻不见异味的“三见三不见”绿色生态矿井。
(美不胜收的高煤景色)
走进井下工作面,巷道墙壁干净整洁,LED照明灯将整条巷道照耀得通明如昼。这得益于该公司实施的“增亮”工程。三季度,该公司对井下环境进行美化,完成巷道亮化2000余米。对井下主轨道巷、缆车巷、皮带机巷等集中更换节能型LED照明灯126盏,亮度高且耗电量低,打造了一条条井下美丽“风景线”。
他们还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动脑筋,积极做好“互联网+N”物料智能配送、皮带机远程控制无人值守、智能化装备升级改造等,将其转换成推动矿井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避峰填谷”算好节能账
“9月份尖峰电价0.95元/度,低谷电价0.38元/度,相差五毛多。”该公司机电运输科机关党支部书记倪士柱介绍。“我们优化调整劳动组织和生产工序,将采掘、机运、洗煤等生产系统检修工作安排在电价峰期进行,谷期时段集中进行生产作业,充分发挥用电谷段电价低的政策优势,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今年以来,高庄煤业结合生产需求,对井上下各生产系统及办公场所综合用电进行评估,找出关键耗电环节,实施“避峰填谷”科学用电管理,创新应用节能技术,实现矿井节能环保、绿色用电。
(检查矿井电源运行情况)
通风机作为“用电大户”,功率达1000KW,需24小时全天候运行。该公司机电运输科与通防专业共同研讨、论证,在满足通风安全的前提下,将运行频率由50HZ调整至44HZ,通过降频大大降低了运行电耗,三季度创效40万余元。
他们按需调整运输、通风、排水设备开机时间,探索最优节电点,算好了节能降耗效益账。将用电指标分解压实到“最小可控单元”,与区队工资结算相挂钩,分层管理、严格考核、节奖超罚,让各单位时刻绷紧节约用电思想弦。
余热不“余”降耗有妙招
建设绿色矿山,高庄煤业积极践行“双碳”责任,将目光聚焦在了压风机余热利用上,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既减少了热量排放,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压风机余热利用系统)
“我们共有4台压风机,正常情况是运转1台离心式压风机,1台螺杆式压风机,2台压风机每小时可以产生6000立方的压风量,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高达40℃,需要循环水来为它冷却,但冷却后热水的流失造成了浪费。”机电运转工区区长厉广伟说。
鉴于此,该公司对空压机进行改造,在保留原有冷却塔的基础上,配套安装余热利用装置。原有冷却池中为压风机降温的水温可达到40°,现在冷却池里盘满一圈圈铜制的细管,将池里的热水利用起来,细管中的生活水从凉水变成温水。温水经恒压供水装置打到职工澡堂水箱,再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的辅助加热方式,达到洗浴用水温度供职工洗浴使用,冷却后的循环水再次参与到下次的余热交换中。至此,压风机产生的余热“变废为宝”,得到了充分利用。
余热利用项目不仅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而且自动化水平较高,实现了自主运行和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减少了岗位用工,提升了工作效率。
该项目自投用以来,每年可增加热水产量6万余吨,日均提供30℃洗浴用水不低于600m³,每天节约蒸汽20蒸吨,每年可节约蒸汽费用80余万元。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高庄煤业持续在实现“双碳”目标发展的绿色蓝图上深耕细作,不断以新的生态保护成效,诠释更加生动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交上了一份从“煤”到“美”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