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故事

高庄煤业曾现策:“十年磨剑”终成锋

作者: 亢天阁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14日

一块好铁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磨,才能成为将军手中驰骋沙场、封狼居胥的神兵利器。育人与铸剑,其实道理相通,人们也常常用“十年磨一剑”来暗指人的历练与成长。

自2013年6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曾现策随即入职枣矿集团高庄煤业公司,十年间,乘着枣矿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东风,历经井下班组、基层区队、专业科室、集团部室等岗位锻炼,“90后”的他一步步从学徒工、主管技术员、主任工程师走到了如今的采煤副总工程师。

在枣矿集团“琢玉工程”的背景下,该公司持续释放人才发展红利,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他们不断加大对大学生人才的管理、培养力度,主动引领大学生学业务、练技能、强素质、聚动能,曾现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铸剑:铁钻熔炉几星霜  自必干将莫邪心

当下,许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煤矿专业,曾现策却成了一个“逆行者”,作为“煤三代”,曾现策继承了父亲、爷爷这些老枣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刚走出校园,他便选择了矿山,毅然到最艰苦的一线采煤生产班去锻炼。因为他知道“好钢还需猛火炼”,越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人、锻炼人,现在所吃的苦都会成为日后战胜困难、披荆斩棘的“宝剑”。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便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在煤矿长大的他,立志要扎根矿山,将自己所学应用到日常安全生产中。

第一次来到井下,面对着机械设备的嗡鸣声,顶板破碎怎样安全快速移架?乳化泵箱中的杂音到底是什么?书本上可没有现成的答案,这让曾现策感到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滑移梁千斤顶有多重?怎么才能练到快速安全更换?只有上手实践、不断练习,才能更好掌握方法、学以致用。”曾现策的师傅侯晓松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到,“不仅要学习,更要善思考,我们要创新研发,让矿井更快地实现智能化。”

(曾现策在众创联盟工作室授课)

工作中,他虚心向各工种大拿学技能、练手艺,下班之后翻看书籍、查阅资料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酷暑寒冬,技术室里一卷卷绘图笔记成为了他的“日常陪伴”,春去秋来,教培中心一堂堂技师讲坛总能见到他埋头记录的身影……他有时很“倔”,常常为了一个设备难题和厂家技术人员商讨争论到深夜;有时很“忙”,凌晨深夜,只要值班电话一响,他就会从被窝里爬起来赶赴现场;有时很“暖”,当新同事对设备有疑问时,他总是会主动上前为其耐心讲解。

面对繁琐的生产流程、众多的设备原理以及艰巨的采煤任务,曾现策从未有过“退堂鼓”的念头,总是以承星履草、加班加点、苦干实干,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在该公司搭建的实践平台上,将自己所学与现场实际逐步对照,从岗位操作、专业技术到区队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磨剑:少年身怀三尺剑  不经磨砺怎有锋

2018年,对曾现策来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身怀六甲的妻子和艰巨的生产任务,分身乏术的他,选择了“坚守岗位”。

当时,3上1301初采、3下1102撤面造条件,在两个工作面交替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生产平稳过渡,他主动请缨带头负责3下1102工作面任务,上网、层位、开帮、支护等一整套工序和材料计划、人员搭配、施工工艺、安全管理都刻不容缓,遇到困难他先上、繁重任务他来扛。

(曾现策在工作面实地讲解设备)

面对井下收尾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曾现策忙完井下忙地面,升井后开会、处理文件、规程措施、分析报告、绘制地质素描图等工作一件件处理,让他顾不得回家,衣服脏了就让同事帮忙从家里捎过来。

“孩子出生那时,他一共就回家过17次,包括当天来当天走。”谈起2018年,曾现策的妻子印象深刻还说道,因为工作的需要,他长期在工作岗位上顾不得回家,从自己怀孕到孩子出生,他很少在身边陪伴,孩子出生的前一天他仍在工区值班,夜班下井现场组织生产。

提及妻子和儿子,这位笑眼弯弯的小伙子总是异常沉默。3上1301初采以及3下1102工作面末采造条件交替的关键时期,又恰逢春节特殊时间,他毅然决然地把妻子和儿子送到德州丈母娘家,这一过就是32天,期间丈母娘打电话多次,他只是说太忙……其他同事和他开玩笑说,“现策你再不去接你儿子都不认识你了。”他总是回答说不会的。无法陪伴家人这种行为绝对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于感情的漠然,而是对于重要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亮剑:剑气纵横三万里  一剑光寒十九洲

2021年末,该公司3下302工作面,由于设备不同、性能差异、地质条件不一样等不利因素,智能化控制系统“水土不服”,未能发挥出最大作用。面对厂商专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担任综采办主任工程师的曾现策暗自下定决心,“不能离开专家就没辙了,我们一定有办法干成、干好!”

他深入实地摸排记录智能化设备出现的问题,上井后对各厂商设备型号,区分优缺点,协调厂家人员,实地研讨智能化参数设置,经过一遍遍试验、修正,再试验、再修正,最终选用了最适合现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构建了以智能设备远程控制、一键启动、煤机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移架、智能配液为核心的智能化开采体系,成功调试出符合该矿地质“自动跟机移架22秒”新模式,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面安全系数,加快推动矿井智能化落地见效,形成了可复制的“高煤经验”。

(曾现策发表的论文、申报的专利和荣获的证书)

期间,他坚持“少时则安、少人则安”思想,立足智能化矿井建设,打破传统思维,实施系列化创新,协调、组织智能装备工程师、技术工匠,以“特战队”模式,成立“启智工作室”、众创联盟工作室,梳理、总结日常工作中各类小改小革,改进了新型单元式端头支架,实施了大采高工作面末采支护体系革新,并先后发表《复杂条件下过断层及老巷破碎带超高水充填技术研究》等论文7篇,参与申报《撤除工作面轻型掩护架制造技术》等专利8项,《顶水不规则复采区大采高综合开采技术》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验收项目6项。

征途漫漫,惟有奋进;道阻且长,干事前行。在今后,曾现策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担当作为,以实干笃行创造新辉煌,用青春和智慧描绘着美丽的人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