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深受启发,结合日常管理中的所见所思所想,对如何克服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难落地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提升管理的再认识。有人讲“管理管理,你不管他,他不理你”。貌似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过于强调了“管”,而忽视了“理”。“管理”是一体两面,“管”是行政行为、是“道”,而“理”是方法路径、是“术”,是将“管”真正落实落地的桥和船,管而不理,容易导致事难落地,理而不管,容易失去权威性。
本人到基层工作已接近一年的时间,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的同志对于“管理”认识不够深刻,也没有好的管理习惯和方法,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存在“管”而不“理”的问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安排了一项工作,比如要求下午两点前上报各单位员工从事网约车司机的情况,结果到了三点还没报齐,负责发通知统计的同志还一肚子委屈,“在群里都发了通知了,都不报我也没办法”,这就是典型的管而不理。还有,再比如某个掘进迎头,解决通风问题畏难发愁、行动缓慢、工作拖拉,分管领导安排多天,解决不了,责问具体的同志,还振振有词,“都给安排了,要求了”,这也是典型的管而不理。其核心问题和关键症结,就在于满足于发号施令,而没有跟踪与调度、指导、帮助、调整、闭环,而这些工作恰恰是决策能否落地的关键,类似的问题大多存在于机关单位。
理出管理的新路径。有组织的地方,就有管理;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就算是一个人,他还存在自我管理的问题。
管——核心在于决策,也就是日常说的发号施令。决策的科学与否,是实现管理效能的前提,否则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车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决策的科学,来源于详实的调研,系统的研判,专业的知识。掌握了解真实、客观、第一手资料,要有“实事求是”“踏实务实”的劲头儿。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结合自身所长、敌方所短,日进一卒,寸功积垒,最后的胜利水到渠成,这就是基于敌我双方优劣势科学分析,做出的科学决策。
理——核心在于落实。1.梳理脉络。一项工作的落地,不能一安排了之,要帮着梳理脉络,有哪些环节需要注意,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也就是布置任务要清晰。2.合理调度。任务安排完,不是万事大吉,及时地跟踪调度,掌握事情的进度,以便随时对决策进行调整。3.清理路障。遇到解决或是协调不了的问题,要靠上指导、帮助。4.整理闭合。任务完成情况要有回复闭合,小事情可口头汇报;重要事情要形成台账清单。四个“理”做到,做充分,“管”的事基本上也就落地落实了。
管而不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作落不下去。表现在个别管理干部身上,就是抓工作的力度、硬度不够,大而化之,啃不了硬骨头,打不了攻坚战,就是我们平时讲得最多的“把讲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更有甚者,连管也不愿管,就出现了打太极,推诿扯皮,踢皮球等现象。这种工作作风像病毒一样最容易传染,必须警惕,及时纠偏。
紧盯管理的真落地。管理没有什么“巧”可言,即使有,也是一时之快。实际上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责任心是管理的核心,守拙用笨法,遇难敢“亮剑”。其核心在于“拙”,就像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实事求是,不求虚功,只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采取针对性硬措施,不取巧、不走样,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落地见效。其关键在于“亮剑”,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敢于跟问题叫板,在挑战面前横刀立马,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管理者不是单纯的发令员,要更多地扮演指导员、协调员角色,甚至关键时刻还需要拿起刺刀带头冲锋。少些“官”气,多些“地”气,笨功、呆功做到位了,管理也就落地了,水到渠成。(作者系高煤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