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故事

对标学习强管理——领导干部谈体会②

作者: 张杰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16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编者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日前,集团公司组织40余名基层单位有关负责人赴淄矿集团就非煤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对标,在开启新思维中解放思想,在汲取新经验中激发干劲。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面对枣矿当前非煤发展形势,如何将所学所悟有所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枣矿集团官网开设《学习对标强管理》专题,刊发参加学习对标人员学用相长的优秀体会文章,借助舆论力量引领和带动集团上下为推动枣矿改革转型发展起而行之、拼搏实干。




开启思想之门

走好矿井转型发展“必由路”



蒋庄煤矿矿长  殷宪波

日前,蒋庄煤矿有关人员会同集团公司有关部室领导赴淄矿集团围绕非煤产业对标学习,实地参观其下属的新升实业公司、盛安贝新能源、康格公司等单位。学习归来,感觉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为我们超前谋划“后煤炭”时代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catch_61939be78940f


超前的转型意识,是保障“后煤炭”时代生存的首要前提

一个企业能否在发展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取决于是否具有超前的思维和对事物发展的洞察力。淄矿集团同枣矿集团一样,有着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很多衰老矿井亟待转产、转型。他们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敢闯敢试、大胆突破的发展思维,灵活有效的转型机制,成功让葛亭煤矿、岱庄煤矿等衰老矿井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承载之路。蒋庄煤矿已开采服役32年,资源储量逐渐枯竭,也即将面临战略转产、人员转移的艰巨任务,如何超前谋划“后煤炭”时代发展路径,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将把矿井转型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加快外部资源获取的同时,牢牢把握主业支撑的“窗口期”, 围绕矿井长远生存保障谋划转型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审慎调研决策,做大做强现有平台公司,力争利用6-7年时间打造成为保障改善民生、承载人员分流安置的可靠依托。

catch_61939be733779


产品的高端定位,是实现新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高端的定位,才能实现发展高质量,傲立行业潮头。淄矿集团瞄准当前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需求定位,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其中,生产的尼龙材料在军工、航天、高铁、电子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世界用户的高端供应商;OLED光电新材料成为LG公司在国内唯一的供应商。反观蒋庄煤矿的非煤产业项目,由于历史原因,大都是以人员安置为目的,从事的是简单加工和修理,厂点“小弱散”,产品外向度和自我生存能力不足,始终在低端市场徘徊。我们将彻底转变传统思维,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明确新产业承接矿井转产转型的支撑定位,充分释放优质产能,重点发展当前比较成熟的机械制修、精细化工板块,打造“拳头产业”,为产品结构调整赢得时间,持续把“蛋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


持续的研发创新,是新产业高质量运营的必要途径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淄矿集团的非煤企业整体发展质量非常好,主要得益于他们高度重视科研合作,旗下多家非煤公司均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他们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加速迭代,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实力。从中体会到,固守自有的“小圈子”,只会思维僵化、固步自封,难以用产品特色优势赢得市场优势,赢得产业长远发展。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将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在重点新产业板块选题立项,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同时,持续加大装备升级力度,通过更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新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向“黑灯工厂”迈进。


灵活的经营机制,是激发新产业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

调动生产全要素,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是搞活企业的关键。淄矿集团非煤产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既打破了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病短板,又通过引入民营资本,使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如新升公司、齐鲁云商等公司采用混合所有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让经营者持大股,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活力。通过对标淄矿集团非煤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将以引入“两个机制”为抓手,全面激发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入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当前矿井有一定规模和相对独立的公司,采取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或引入民营机制,提升新产业发展活力。引入灵活的选人用人选聘机制,进一步完善培养、使用相结合的人才机制,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选拔任用模式,在内外部大胆使用敢抓敢管、富有开拓精神、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型干部,与项目产能效益进行“利益捆绑”,为矿井转型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面向外部引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弥补人才 “短板”,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制约“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