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故事

对标学习强管理——领导干部谈体会①

作者: 张杰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15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编者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日前,集团公司组织40余名基层单位有关负责人赴淄矿集团就非煤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对标,在开启新思维中解放思想,在汲取新经验中激发干劲。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面对枣矿当前非煤发展形势,如何将所学所悟有所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枣矿集团官网开设《学习对标强管理》专题,刊发参加学习对标人员学用相长的优秀体会文章,借助舆论力量引领和带动集团上下为推动枣矿改革转型发展起而行之、拼搏实干。

对标学习提境界

聚合优势谋新篇

柴里煤矿矿长 石海波

为加快非煤板块转型升级步伐,在集团公司组织下,到淄矿集团下属非煤企业进行了参观学习。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沉淀,愈发感到淄矿集团诸多经验做法对于提升柴里非煤发展质效,助推矿井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解放思想观念,放大非煤发展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此次学习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习淄矿集团选择了什么项目、生产了哪些产品,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淄矿人敢想敢干的胆识气魄、更为宽广的视野格局和适新应变的工作思路。对标淄矿集团,我们的差距并非只是硬件设施和现场条件上的差距,而是思想解放“快与慢”的差距,是产业布局“高与低”的差距,是体制机制“统与活”的差距。聚焦做强做优非煤产业,我们将全面推进思想革命、机制创新、产业升级,着力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以开放性、外延性、放射性的思维去考量非煤发展,特别是要学习借鉴齐鲁云商国企控股、政府和民企参股的管理体制,在具备条件的非煤单位探索试点混改模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以国有体制、民营机制激发非煤发展活力

突出科技赋能,打通产学研通道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淄矿集团非煤产业之所以能够做成规模、打响品牌、创出效益,关键就在于对技术研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擅于借智、借脑、借力,尤其是东华水泥、新升公司更是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使企业发展始终站在了行业前沿。深入分析柴里非煤产业发展现状,应该说,经过矿井历届班子多年来的精心布局,现已发展成为集热电联产、机械修造、精密铸造等多产业于一体的非煤产业格局,拥有非煤实体公司5家、从业人员1090人,占到矿井在册人员的1/5以上,产业布局不可谓不全、规模体量不可谓不大,然增赢创效能力却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围绕激发非煤产业发展活力,我们将充分借鉴淄矿集团非煤发展模式,致力做强精密铸造产业,对标同行业、同产品前沿技术,通过采取与高等院校合作、聘请专业化队伍、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团队等方式,力争把铸造厂打造成为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一流铸造企业。同时,坚持以发展的思维抓好非煤当前主业项目,充分发挥现有资质、技术、人员优势,进一步做精高分子托辊、免烧砖、格宾网、皮带机等创效产品,推动非煤产业由人员安置型向发展创效型转变。

强化精益管理,提升非煤发展质效

效益要提高,精益是先导。此次所参观的几家企业,无论是厂容厂貌、文明生产等外在形象,还是在精益管理、市场化考核等内涵发展方面,都给人留下了“初看眼前一亮、细品底蕴深厚”的深刻印象,特别是在内部市场化管理考核方面做的比较扎实,成效比较显著。聚焦非煤管理质效提升,我们将紧紧抓住当前煤炭资源尚可支撑转型发展的机遇,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彻底转变个别非煤职工“背靠大树好乘凉”以及“等靠要熬”等依赖思想,全面增强非煤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煤与非煤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装备、人员、技术等优势资源共享,着力打造煤与非煤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强化放管结合,加大对非煤产业的监管和指导,真正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把该管的事管起来。深化“两化融合”,坚持以精益化思想推进市场化管理,重点做好考核、分配“两篇文章”,尤其在工资分配上,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真正用经济杠杆激发各层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捧回他山玉,再掀发展潮。我们将进一步抢抓集团公司加快非煤板块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引领非煤干部职工深入践行“三种精神”,求实务实抓落实,心无旁骛谋发展,真正以非煤发展实绩助推“三个一流”现代化矿井建设,为壮大集团公司总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贡献柴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