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平度偏差0.1毫米,达标!”对讲机里传来张恋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这个被工友称为技术达人的“95后”技术员,正带队进行主井天轮检修。有人递给他一瓶水,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笑道:“环境越艰苦,越能练出真本事。”



1995年出生的张恋初到煤矿时,井下复杂的机电系统曾让他深感震撼。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的身影出现在井下各处,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设备的“脾气”。这份痴迷催生了区队首个专利——“可调式电缆穿墙管”,它使电缆调整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0分钟。



成长的挑战接踵而至。去年11月,张恋带领区队打破外委施工传统,首次独立承担主井天轮更换任务。面对直径4米、重达5吨的“铁疙瘩”和高精度安装要求,张恋大胆采用激光定位技术。首次测量遭遇大风,井架微震导致螺栓孔错位后,他裹着大衣蜷在电脑前三天,硬是编出一套“补偿算法”。
更换天轮施工期间,他多次攀爬40余米高的主井井架,在凛冽寒风中手持精密仪器反复校准,创新采用“三重校对法”(传统水平尺+激光水平仪+提升绳中心线)确保毫米级精度,最终实现零失误安装,并为矿井节约成本15万元。

别看张恋工龄才5年,他已经开始带徒弟,且自有一套带徒方法。
在西风井风机控制柜前,他手把手教徒弟接线工艺:“剥线多露1厘米,就多一分短路风险!”他独创的“匠人三法则”在工友之间出了名:原理图必须手绘、螺丝必须三次复检、故障必须溯源到根。

今年3月,徒弟赵益奎在软启装置安装中接错线路,导致电机过热报警。张恋没批评他,而是带着他蹲在现场,用万用表逐段检测到凌晨3点。
“看见了吗?这根黄绿线没接地,差点酿成大事故。”赵益奎抹着眼泪说:“师傅,我记住了。”

“责任心必须刻进骨头里。技术会更新,但‘把每一步做对’的‘较真儿’劲不能丢。”在张恋的悉心带教下,赵益奎成长迅速。如今,他也学着师傅的样子,蹲在设备旁为新来的工友讲“接线经”。

工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恋的徒弟,拧螺丝都比别人多转半圈。”

工作中的技术达人张恋在生活中是个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休息时,他爱打篮球,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挥洒汗水,是朋友眼中的“活力小子”。
但篮球赛的约定、新上映的电影、计划好的旅行,连同婚礼请柬设计、喜糖购置,在张恋的日程中,都要为工作让路。


他的婚期定在今年5月1日。4月19日清晨,他正准备回家和未婚妻去置办婚礼用品,手机突然震动——矿上主井计量秤突发故障。
“计量秤更换不能等,今天我得留下。”电话那头的沉默像根针扎进他心里。未婚妻最终只回了句:“矿上需要你,我懂。”

当天晚上,张恋伏案设计计量秤拆卸方案,稿纸上画满修改痕迹。次日,他又趴在井口指挥材料下放,工装沾满油污也浑然不觉。当计量秤终于精准复位时,婚礼用品采购已推迟1周。

让张恋暖心的是,妻子理解并支持他的事业。在490泵房安装软启动装置时,妻子托人捎来饭盒,饭盒下面藏着张纸条:“你守护矿山,我守护你。”纸条旁边,还贴心地放着他爱吃的辣条和一枚他喜欢的球队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