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枣矿微信

【榴花文苑】乌金巷里的“教书人”

作者: 陶书文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0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图片



乌金巷里的“教书人”


九月的枣矿,百米井下的风夹杂着“丹桂飘香”的味道,巷道里的矿灯像撒落的星子,照亮两双凑在一起的手——老矿工王师傅正握着徒弟小李(2025年新入职大学生)的手腕,一点点校准螺栓的力矩。这场景,和百年前中兴煤矿的老照片里,师傅教徒弟刨煤的模样,竟有几分重叠。


今天是9月10日,新中国第41个教师节。当校园里的粉笔声响起时,枣矿的巷道、车间里,还有无数这样的“教书人”。他们没有三尺讲台,却有钢铁机床当案;没有粉笔黑板,却有扳手、图纸作笔。从1908年至今,正是这些工匠师傅的“传帮带”,把“师传匠艺”的根扎在乌金土里,把“师心匠志”的魂融入实业骨血,把“创效之师”的劲注进时代脉搏,让百年枣矿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走得稳、行得远


百年企业的“师传匠艺”



HAPPY TEACHER'S DAY


百年基业,匠心传承。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师带徒”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从过去的师徒口传心授,到如今的导师带徒制度,这种“师传匠艺”的精神穿越世纪风云,成为枣矿生生不息的密码。


蒋庄煤矿机运工区韩套轮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传承精神的生动写照。从一名普通技校毕业生到“齐鲁工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他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指导。韩套轮总把一个蓝布包锁在铁皮柜最上层。包里是本 16 开的笔记本,纸页泛黄发脆,边角被手磨得卷了边,上面是他师傅——老矿工张广才的字迹,有铅笔写的设备参数,有圆珠笔标注的故障符号,还有几处用红墨水画的小图,像极了老家灶台上的菜谱。


“1998 年我刚下井,师傅把这本子塞给我,说‘咱挖煤的,手艺在手上,更在心上’。” 韩套轮记得,有次水泵出了故障,他蹲在机器旁急得满头汗,师傅没说话,翻开本子指给他看:“你看这里,1987年夏天,同样的毛病,我换了密封圈还漏,后来才发现是轴套磨了0.2 毫米——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得用手摸、用心想。”


如今,他领衔的“韩套轮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9名国家一级技师、16名二级技师,其中6人获评各级劳动模范。


付村煤业特聘技师刘峰的成长则印证了传承中的创新力量。他忘不了师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井彬将珍藏多年的故障处理手册毫无保留交给他的瞬间。“师傅常说,好技术要‘留一手’,但这‘一手’是创新的火种,不是保守的壁垒。”如今,刘峰已从“高徒”成长为“名师”,先后培养8名技术达人,其中两人取得中级工程师资格,1人成为高级技师。这种“师傅带徒弟、徒弟成师傅”的良性循环,正是枣矿集团技术人才梯队不断壮大的核心动力。


这些师者以其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筑牢了企业发展的技术根基。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具体的技术操作方法,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穿越百年时光,在代代枣矿人中延续,成为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真抓实干的 “师心匠志



HAPPY TEACHER'S DAY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枣矿集团,工匠导师们的“师心”,不仅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企业、对家国的赤诚担当。这种“师心匠志”,在克难攻坚的关键时刻、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真抓实干。


高庄煤业选煤厂赵伟的故事,诠释了何为“舍小家为大家” 的师者情怀。2019 年洗煤厂智能化升级改造期间,作为项目核心技术人员的赵伟,面对 520 多台设备、1000 多条管路的庞大数据采集量,毅然提前结束产假回到岗位。白天她跑遍现场记录数据,晚上等孩子熟睡后继续绘图攻关,最终带领团队建成枣矿首座智能化洗煤厂,实现 “调度室里看工厂” 的梦想。“每当看到女工们不用再每天爬两万多级台阶采样,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正是这份对职工的关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让她带领巾帼创新工作室完成 4 项国家专利,年创造经济效益 900 余万元。


蒋庄煤矿通防工区的李强师徒则演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佳话。师傅李强带出的 20 多名徒弟中,多人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他参与研发的除尘系统获多项专利;徒弟赵磊在第十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二等奖,而师傅李强正是该赛事的裁判。这种 “师傅当裁判、徒弟获大奖”的传承佳话,生动诠释了枣矿工匠“把技术毫无保留传下去,把荣誉不断刷新上来”的实干担当。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始终同频共振。


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枣矿师者最动人的品质。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深刻内涵。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青年技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时代发展的 “创效之师



HAPPY TEACHER'S DAY


时代在发展,“讲台” 在升级。枣矿集团的工匠导师们早已超越传统 “师傅带徒弟” 的范畴,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 “创效之师”。他们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纸,书写着百年矿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柴里煤矿徐青劳模创新工作室里,那台自主创新的双锥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静静运转,其效率达到 99.13% 的国内领先水平。“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要贴近实际降本增效。”这是徐青常对徒弟说的话。有次徒弟问徐青,为啥要花半年时间改这台旋流器?徐青没讲大道理,带着徒弟去看洗煤流程:“以前这旋流器效率低,洗出的煤里总掺杂质,咱得人工挑,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现在效率提高后,不用挑了,大伙能多歇会儿,厂里也能多产好煤。” 


她开创的“问题导向式带徒法”,让每个技术难题都成为教学案例,带领团队完成“一级喷水降泡”“压滤机联机自动化改造”等30多项创新项目,使商品煤外运合格率达到 100%。这种“创新要贴地行走”的理念,让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效孵化器”。


田陈煤矿的王立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则聚焦矿井机电运输安全生产实际,围绕保安、创新、提效、降耗谋划开展工作,通过创新创效,先后完成了109项技改创新成果,其中《KXSI型水位报警装置的改造和应用》《开关锁的设计与应用》两项小改小革项目获得集团公司二等奖,《气动升降平台设计与应用》《风钻打眼防护器的设计与应用》《皮带卷扬机的设计与应用》等13项成果已获国家专利,这些项目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每年可为矿井创造效益200余万元。


这些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枣矿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师道传承已超越简单的技艺传授,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一代代师者以匠心育匠人,以匠艺传匠魂,让百年企业始终保持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续写着枣矿的辉煌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师”者的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所有默默耕耘在技术传承一线的枣矿师者们致敬!师道传承,匠心筑梦,正是百年枣矿基业长青的密码,也是山东能源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变革使命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