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滨湖煤矿幽深的巷道里,对于王浩圳来说,综掘机的轰鸣是奋斗的号角,闪烁的矿灯是前行的星光。从一名普通掘进工,到班组长、副区长,再到综掘二区的主管区长,二十载春秋寒暑,他始终扎根在矿井生产最前线,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安全,用智慧破解难题。今年,他被评为山东能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故事要从一次棘手的任务说起。在滨湖煤矿412采区一号联巷,综掘机面临大跨度开门施工的严峻考验。时间紧得像拧紧的发条,任务重得像压顶的岩层。作为综掘二区的“主心骨”,王浩圳没有慌乱。他像一位沉稳的将军,精心排兵布阵,科学调配资源。
工友们至今记得那六天六夜,王浩圳几乎钉在了现场,眼熬红了,嗓子喊哑了,但指挥调度却很精准。最终,他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实现了连续运输的顺畅衔接,为后续生产铺平了道路。这一仗,打出了士气,更打响了“王浩圳能打硬仗”的名声。

在薄煤层的滨湖煤矿,这种挑战是常态,王浩圳深知,光有“老黄牛”的苦干还不够,还必须拥有“智多星”的会干、巧干。
他大胆革新管理模式,明确“上一班必须为下一班创造好条件”的铁规矩,环环相扣保障生产正规循环;打破工种壁垒,推行“一职多能、一人多岗”。机电维修工不再只守后方,也扛起生产任务;皮带机司机学起了电工手艺,掘进机司机钻研起维修门道。
用他的话说:“在咱区队,放下扳手就能开机器,拿起扳手就能修设备!”这不仅盘活了人力资源,更锻造了一支关键时刻顶得上、打得赢的精兵强将,让综掘二区接连打造出多条响当当的“掘进精品线”。


“安全管理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这是王浩圳常挂嘴边的话,沉甸甸的,砸在每个人心上。作为区队带头人,他的安全经,念得比谁都紧。
每天,职工们总能看见王区长第一个出现在班前会上,那双锐利的眼睛仔细扫过每个人的脸庞,“今天感觉怎么样?”“家里有事没?”“昨天没休息好?”……诸如此类的询问,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好多次。

下井时,他又总是走在队伍前面,升井时,他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的人。跟班蹲点,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实打实地盯在现场,查隐患、纠违章。
他的“较真”在交接班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交接不清,坚决不开工!”从设备状态到隐患处理,从当班进度到注意事项,他要求必须一项项核对清楚,没有半点含糊。
排查隐患时,他又像“扫描仪”,坚持“隐患不查明、不排除,绝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还将“双重预防机制”与每个人的安全责任牢牢绑定,让区队的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田”,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掘进要快,但质量更要硬!干一辈子煤矿,就要抓一辈子标准化。”这是王浩圳刻在骨子里的信条。在他心中,工程质量就是矿井的生命线。
走进综掘二区的巷道,你会感受到一种“标准化”的震撼。巷道成型平直,锚杆间排距精准如列兵,管线吊挂整齐划一……这背后,是王浩圳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坚信“严把毫米关口、打造精品工程”,坚持做到“头头面面创精品、条条线线都达标”。

工友们都知道,王浩圳下井有两样宝贝不离身:记录本和一把钢卷尺。这把尺子,是他丈量标准的“神器”。
物料码放间距差几毫米?不行!电缆钩悬挂间距差了几厘米?坚决推倒重来!他用这把冰冷的钢尺,量出了热腾腾的责任心,也量出了职工心中“按标准作业”的自觉。他常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井下,标准就是安全,质量就是生命!”
不止于表面光鲜,他更狠抓内在质量。支护用的锚杆锚索,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管理和流程管控,谁打的眼、谁支护锚杆锚索,责任一清二楚,出了问题能追溯到人。这套“追溯机制”,像无形的紧箍咒,时刻提醒着大家规范操作。综掘二区,也因此成为全矿响当当的质量标杆。

选择了煤矿,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就是选择了担当。王浩圳,如一根锚杆,深深地扎在煤层深处,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实干,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百米井下,镌刻下属于奋斗者的闪亮印记。
他的故事,如同那深埋地底的乌金,朴实无华,却蕴藏着照亮前路的光芒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