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初露,田陈煤矿综采一区机电技术员曹亮已经在青工实操基地调试设备了。这位手握三项省级殊荣的“85后”工匠,正用沾着机油的手书写板书,准备上班后为工友们讲解设备原理。

近年来
田陈煤矿将人才战略融入矿井血脉
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孵化体系
他们通过“精准滴灌”培养模式
为职工量体裁衣制定成长路线图
让像曹亮这样既懂理论又精实操的复合型人才
在矿山创新沃土中不断涌现

据该矿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娟介绍,依托动态更新的储备人才库,他们建立起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让怀揣绝活的“矿山鲁班”们不再“明珠蒙尘”。
走进该矿创客空间,焊花飞溅中可见梁朋专注的身影。这位普通电工,如今已是一个拥有个人创新工作室的“草根发明家”。在他手中,废旧零件魔术般变成实用工装,他还为矿井解决过十余项生产难题。

近年来,该矿搭建的立体化创新平台,如同繁星点点的竞技场,劳模工作室传帮带、创客联盟脑力激荡、技能擂台比武切磋,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创新策源地。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实行“名利双收”激励机制,创新能手不仅能登上荣誉榜,更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职业发展机遇。

在该矿设备维修车间里,“90后”技工胡冬冬正与师傅杜鸿立探讨采煤机故障解决方案。“师傅总说,好工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对师徒是该矿推行的新型“多师多徒”模式的代表。该矿打破传统单一师徒关系,构建起纵横交织的技能传承网络。在这种“技能共同体”中,老技师的经验与新锐的创意碰撞融合,培育了一支既守正又创新的技术生力军。
“人才生态就像矿井通风系统,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生机勃勃。”如今,这座有着36年历史的矿井正焕发新活力,技能大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涌现,青年技术骨干在省级比武中摘金夺银,五小创新成果年均转化超百项。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成为矿山最强音,这支不断壮大的技能铁军,正以实干之锤叩响高质量发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