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榴花文苑

榴花文苑 | 抗战的矿灯,照向更远的前方

作者: 陶书文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9日   来源: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



图片



抗战的矿灯,照向更远的前方


从1878年中兴矿局的第一盏煤灯亮起,到1940年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飞身扒车、断敌交通,再到今日山东能源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企业的版图跨越山海……枣矿人的灯,始终亮着。


这盏灯,照过黑暗的煤层,照过抗战的烽火,如今,正照向更远的远方。



巷道的深处,是历史的回响

如果你下过井,就知道什么叫“特别能吃苦”。


地下数百米,黑暗、潮湿、闷热。每一步,都踩在厚重的煤炭上;每一口气,都混合着岩石与机械的味道。但就在这里,一代代枣矿人用镐、用钻、用肩膀,撑起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脊梁。


1938年3月枣庄沦陷后,实行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侵略者从河南、山东各地抓来外工16389人、里工 3267人充当劳动力。矿工住在“劳工棚”里,行动有特务监视,下井上井都有军警看守,许多矿工往往因伤病、事故或劳累过度而死亡。1942年从河南开封骗来的4300多名劳工,不到3年时间,绝大多数被折磨致死或病死,到枣庄从侵略者手中解放时,幸存者只有七八个人。


1938年9月,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安排洪振海、王志胜(中兴公司工人)在枣庄火车站西边的陈庄设立了“枣庄情报站”,1940年2月,正式成立铁道游击队,在当年5月份袭击正泰国际公司,打死日特1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此后铁道游击队一直活跃于台枣、临枣、津浦(兖徐段)三条铁道线上,截火车、打洋行、扒铁路、炸桥梁、搞情报、捉汉奸,在与日寇进行五年多近百次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党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铁道游击队中的许多人,就是枣矿工人,他们熟悉每一段巷道,也熟悉每一段铁轨。他们的“战斗”,何尝不是另一种“掘进”?只不过,他们掘的是民族生存的希望通道。


“咱们矿工,地上能扛梁,地下能挖煤,战场上就能打鬼子!”这是一位老游击队员的话,朴实,却震耳欲聋。


黑暗中的掘进,正是为了光明时的奉献。



战斗的旗帜,在转型中飘扬



和平年代,“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从未褪色。


毛主席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它化作技术攻坚时的彻夜不眠:为攻克一个地质难题,工程师们把办公室搬到了井下临时硐室,用数据说话,与岩石对话。


它化作市场浪潮中的主动出击:当资源枯竭的警报响起,枣矿人没有坐等,而是背起行囊,远赴陕蒙、西赴晋豫、甚至远渡重洋。外部开发的征程上,他们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巷道,而是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文化、艰苦的条件。


2020年《关于陕西泛海红墩界煤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红墩界煤电承载着延续枣矿情怀、拓展发展空间的使命,拉开了千里跃进的序幕。同年9月,枣矿迅速组建煤电精英,先后克服了疫情冲击、施工人力短缺等重重难题,直面毛乌素沙漠恶劣的自然条件。


从开工建设的挥汗如雨,到168试生产的精益求精,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蜕变,都是对团队毅力与能力的考验,他们展现了新时代枣矿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记得有一位在内蒙古庆升公司工作了8年的部门主任说:“这里冬季长,有时大雪封路一封就是一两个月,能到零下40多度,很冷很苦。但想想老一辈枣矿人,他们面对的是枪林弹雨。我们这点苦,算啥?”


这就是传承。战斗,不再只是身体的搏击,更是意志的较量、智慧的开拓。


《在峡江的转弯处》一书中写到:“航行之中,最考验舵手智慧的,正是转弯之时”。如今在山东能源集团的正确领导和枣矿集团领导集体的决策部署下,远赴省外创业的枣矿人也都过上了“好日子”,金正泰公司的职工住上三室一厅的职工宿舍;红墩界煤电的篮球场、健身房一应俱全;回家的班车,也不再是本部职工的专享,省外单位一样“准时发车”。



奉献的底色,是家国与远方


“特别能奉献”,是刻在枣矿人骨子里的基因。


抗战时期,奉献是“我家有煤,但不给敌人烧一铲”;是青年矿工放下煤镐,拿起枪杆,奔赴前线。


建设时期,奉献是“多出煤、出好煤”,点亮万家灯火。


而今天,奉献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远行。


“以前,我们是‘扒着敌人的火车’搞破坏;今天,我们要‘乘着时代的列车’去创业!”


仅2025年,就有188名枣矿职工赴外开发。几十年来,有多少枣矿子弟,告别父母妻儿,踏上外部开发的列车?有多少个春节,井下的轰鸣代替了家里的鞭炮声?他们不是不想家,而是深知——“咱枣矿这面旗,不能只在山东飘,得插到更远的地方去。”


一位奔赴锦源煤矿的“矿三代”在座谈会上说:“我爷爷在八一挖过煤,我父亲在高庄打过巷道,现在,轮到我去外面为枣矿圈一块新的‘煤田’了。”


走出去,不是离开,是为了让‘家’的根基更深、灯火更明。



于国家,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回望来路,深知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


于企业,山东能源的巨轮正驶向深蓝,外部开发是战略的必然,也是生存的必需。


于个人,这又是一次“扒火车”式的创业——只不过今天的“铁道”,是市场、是技术、是管理;“游击队”,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敢闯敢干的枣矿人。


历史从未远去,它化作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抗战精神,于我们是‘在哪儿都能活下去,在哪儿都能打胜仗’的硬气!


那些光:

井下的矿灯,是光;

游击队的信号灯,是光;

如今,远行者离家的行囊里,装着的也是光。

这光里有抗战烽火中淬炼的红色基因,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矿藏!


那些路:

巷道,是路;

铁轨,是路;

如今,通往外部开发项目的每一条陌生征途,也是路。

这路上,或许有未知的“巷道”,有陌生的“战场”,需要我们高举那盏穿越抗战烽火的矿灯,以创业者的姿态和“铁道游击队”的豪情,出发!


资源会枯竭,但精神不会。只要那盏矿灯还亮着,山东能源人就能在任何地方,点亮新的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