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突破是枣矿通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保持定力、以变应变、稳扎稳打,以全局的高度擘画枣矿的发展蓝图;以求实务实的作风和枣矿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担当标定转型突破、赶超跨越的行动坐标,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南泥湾、焦裕禄、亮剑“三种精神”,在转型发展的砥砺中改革创新,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埋头苦干,主要经济指标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成绩,探索了百年煤企转型升级之路。枣矿各媒体推出“转型突破这一年”系列报道, 回顾今年以来集团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务实奋进砥砺前行,转型突破迈出的坚实步伐,展现矿区各产业板块稳健发展的转型变化。
今年10月1日,迎着国庆节的朝阳,柴里煤矿充填开采系统正式启动运行。两个多月来,他们坚持在实践中摸索、在完善中提升,持续优化系统设计,科学有序组织,截至目前,3306①首充工作面已经累计推采70m,3万吨优质原煤被置换出来,获得“新生”,打造出衰老矿井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成果转化“下功夫”
对于具有5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来说,充填开采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实践经验,靠什么把这个技术在柴里落地开花?
他们组织人员赴外学习考察、调研论证,根据不同充填工艺优缺点,结合“三下”压煤资源多等特点,决定采取膏体充填综采开采工艺进行资源回收。
该技术是把由煤矸石、粉煤灰、水泥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膏体,输送到井下,置换出煤炭资源,膏体充填能最大限度阻止采后对地表的影响,从而解决地表下沉、建筑物损坏及矸石排放等难题,实现资源回收最大化。
他们将充填开采工程分地面膏体制浆、井下煤炭开采及膏体充填三个环节,从全矿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两个专职队伍。地面膏体制浆队32人,主要负责矸石破碎、搅拌制浆;井下充填开采工区69人,主要负责原煤生产、采空区隔离及膏体充填工程。其中“80后”占70%,是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化队伍。
在地面制浆队,一场实验近段时间正在反复进行:材料取样、设定配方、混合搅拌、测试塌落度,合格后装入模具,放入养护箱,全程观察膏体凝固状态,脱模后再分别进行3天、7天、28天强度实验……通过尝试10余种材料、20多组实验后,膏体脱模时间较之前降低25%,进一步缩减了生产循环时间,充填生产效率实现新的突破。
“柴里煤矿井下充填开采区域位于矿井工业广场及周边生活区下,有效可采储量300余万吨。充填开采将是柴里煤矿延长矿井生产服务年限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矿井转型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柴里煤矿矿长杨明说。
合力啃下“硬骨头”
尽管充填开采有经验可借鉴,但对于“柴里人”来说,这依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工作面不规则,每推进3.5米增加一节中部槽和一架充填液压支架,加架频率快,且加架期间需对充填管路解体、合茬,工序较多,影响充填循环进度;生产工艺转变,许多职工无法快速适应,同时厂家指导结束后,将失去技术后盾,如不快速适应相关工序,充填生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生产系统供风、供水及充填管路存在的系统问题,井上、下两个工区之间工序衔接和充填环节的配合,充填物料的供应和储备……这项技术在散发巨大“经济魅力”的同时,也设置好了一道又一道难过的关卡。
柴里煤矿凭着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倔劲儿,向一个个难关发起了冲锋。
为快速适应生产节奏,他们实施工序写实制度,开展破碎、制浆、隔离、充填、管路巡查等关键工序、关键岗位的写实,通过写实查找问题,逐一建档并进行落实改进。
坚持“以老带新”方式,培养相关技能人才,最大限度增加施工工序平行作业。在隔离过程中,同步进行联网、锚杆支护;在充填过程中,同步进行设备检修、生产设备材料运输;在割煤生产过程中,同步进行充填管路拆解、合茬等系统工程,最大限度提升割煤、支护、隔离、充填的施工效率。
“11月16日,在充填过程中相继出现不同程度跑漏浆情况,我们成立应急处置小组,从容应对,上井后向厂家人员做好技术咨询,最大限度提升事故处置能力,提高隔离、充填效率。”柴里煤矿充填工区技术员赵崇良说。
在慢慢适应工艺后,他们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先后设计完成锚杆钻机存放架、旋转式人员警戒护杆、巷道围岩观测杆等创新项目,设立标准会议室、标准油脂硐室,布置标准料场,设置标准充填防护栏、标准围岩观测点、钻具放置点等,大大提高现场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充填开采工艺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动态优化施工流程,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从最初的4天一个循环,逐步达到2.5天一个循环,以坚实有力的步伐一步步迈向目标。”柴里煤矿技术高级师车奉迎说。
下一步,柴里煤矿将把充填开采作为减缓资源枯竭步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的长期性、基础性举措,以实功、实绩、实效打造“标杆化”“样板化”充填开采工作面,为枣矿集团转型突破、高质量发展贡献柴里力量。